第二十九章 函穀關口(1 / 3)

張魯一怔,想起那日在滎陽夜羽對自己的奇怪稱呼,不解道,“我並非教內師君,所以如果我教能夠攻取漢中郡的話,也該是以現任師君為尊,為何翔實會問我是否放棄手中權利?”

夜羽淡淡道,“我隻是問公祺,公祺又何必左右而言,是否一旦嚐到了權利的滋味之後,便舍不得放棄了?至於他人,我卻不去管他!”

張魯隻覺夜羽所問非人,暗思夜羽為何態度如此強硬,茫然不顧事實,但也隻能無奈答道,“如果翔實能夠助我正一盟威道擺脫眼前困境,我自是異常歡喜。實不相瞞,我生平誌願便是完成先父留下的遺願,使本派能夠一雪落敗於佛門之恥,並逐步擴大到中原地方。至於詳實所言手中之權,如左師所言,我道們中人最重清心寡欲,一旦迷於外物,修為便停滯不前,我自然不會有所眷戀!”

夜羽暗思張魯最後確實是在曹操進攻漢中之時就有投降之意,可能就和他自己所說隻想發展教務的誌願大有關係,一念至此後不由地嘴角露出一絲笑意道,“你既有此心,我自會大力助你!”

夜羽說到最後一句話時,心頭卻升起荒謬感覺,想起那日下山之前曾經向左慈提過自己並無行軍打仗的經驗,也沒有熟讀任何兵書,不過他暗思即使熟讀兵書如戰國趙括者又如何,紙上談兵遠不比實際上的靈活運用。無論任何曆史階段都有大量的事實證明了這個真理,特別是現代中國這樣的例子尤其多。

自己既然有心改變現狀,自然要麵對各方麵有可能遇到的問題,至於行軍打戰的經驗就從張魯攻取漢中郡開始。而且就他所知,張魯最後確實能夠攻取漢中郡,並且在漢中郡以五米道教義替代當時政令實行達十多年之久,直到最後歸降曹操,舉家被遷入中原,順理成章地在中原一帶展開傳播五米道教義的活動,這才有道教一時風頭無兩,全麵壓過佛門的情勢出現。

“那麼第三個理由又是什麼?”張魯隻覺得夜羽所言,給予自己一種如撥雲霧的豁然感覺,刹那間纏繞在心頭已久的心結仿佛化為虛無,他見夜羽聽完自己的回答之後突然陷入沉思之中,焦急之下出聲提醒夜羽道。

夜羽從沉思中被張魯陡然喚醒,輕呃一聲道,“其三是此事可行的理由。我聽說當年劉焉是因為聽侍中董扶言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這才入川為益州牧。毋論此事是真是假,當中原混亂之時,益州遠離中原,時日一長,劉焉自然會變成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公祺可向劉焉提出攻取漢中郡的計劃,如他有意,自然會采納你的意見,說不得還會出兵相助哩!”

張魯渾身一震,道,“如果真如詳實所言,我教大事可成矣!”

漢中郡乃是益州地區最北的一個郡,和中原地區之間阻隔祁連和秦嶺兩大山脈。祁連和秦嶺兩山脈不僅異常險峻,而且從漢中郡可行軍往中原的路線極少,甚至可以說是奇缺。

戰國時期秦國本想攻取當時的在漢中郡立國的巴國,以達到擴展領土和或許漢中郡但苦於沒有行軍路線,最後利用巴國首領貪財的性格故意鑄造五頭金牛放置在秦嶺山脈,果然巴國首領為了得到五頭金牛派兵特意開鑿一條道路,而秦國軍隊就尾隨拉金牛的巴國人之後,順利滅亡了巴國。

秦朝滅亡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火燒棧道以安項羽之心。最後在韓信的幫助下,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謀重回關中,此事為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也從另外一個側麵說明漢中郡與中原地方能夠通行的路線少之又少。

張魯生長於益州,又隨其父張衡常年行走益州各地以傳播五米道教,自然對益中的地理環境十分熟悉。如果劉焉果真如夜羽所言,心存禍心,那麼隻要五米道攻取漢中郡之後,便可如夜羽所言,大力發展教務,振興之時指日可待。

張魯想通此節之後,自然知道按照夜羽所言,此事確實大有可為,雖說他對夜羽所說還有不少疑惑之初,但並不防礙他把握到夜羽所談三點的準確性,當下思緒不由地飛奔到益州之地,恨不得雙肋長翅,即刻就反回到益州,展開夜羽口中的興教大計。

----------------華麗分割線-------------------

夜羽和張魯在雒陽休整兩天之後,才告別王越和英雄樓的一眾人們。左慈則自有打算,和夜羽張魯兩人一同到達弘農郡境內之後,叮囑了夜羽和張魯幾聲之後,才長笑一聲,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