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天師張修(1 / 3)

“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此成都之由來!”

益州雖然兩年前剛剛遭受了馬相,趙抵為首黃巾起義軍的動亂,但入川的劉焉立即安撫接納離散叛亂的民眾,並且采用了寬大仁厚的政策進行統治,所以總體上來說,益州境內還算比較太平,至少並沒有像中原一樣,正陷入混戰之中。

成都是益州的首府,更是表現出一副繁華的景象,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們在這座遠離局勢混亂的中原地區的西南大都市裏進行著各種商品交易,反過來也刺激了成都經濟的正常發展。

夜羽和張魯行走在規模隻比雒陽小五分之一的成都城內之時,夜羽帶著好奇的眼光在街道兩旁的建築不住的打量,明顯融合了遠古巴蜀國風格與中原流行風格的建築讓夜羽有種置身異域的奇特感覺。

剛剛入城之後,兩人就遇到兩名在成都大街之上查探消息的五米道教眾。在那兩名教眾的帶路之下,兩人來到成都城內的五米道總壇。

原先五米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總壇,張道陵創立五米道之後,隻是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而他自己本人則帶著幾名親傳弟子在四處傳道,也正因為張道陵居無定所常年傳道的原因,也就並沒有設立總壇的意義。

但到張道陵身死之後,其子張衡繼承道統,因為川中民眾信仰五米道者不斷增加,因此為了方便管理的原因,張衡才在成都設定總壇。不過張衡本人也如其父張道陵一樣,常年傳道,所以坐鎮的總壇的都是其大弟子張修,因此張修才能夠暗中拉攏勢力,不尊張衡教誨,甚至策動五米道眾像中原太平道一樣圍攻益州各郡縣。事敗之後總壇雖然被迫遷出成都,但在投誠劉焉之後,重新入駐成都城。

五米道第三代師君張修,在總壇之內接見了夜羽張魯兩人。

張修雖然年過四旬,但外表觀之僅如剛滿三旬之人,白皙消瘦的臉龐之上,一雙稍顯陰鷙的眼神不住地打量著張魯身旁的夜羽。他身材與張魯等同,貼身的漆黑道袍披在身上,倒裝飾出一份出塵的飄逸氣息,與他的“師君”地位也頗能相符合。

“在下夜羽,見過張師君!”夜羽淡淡地回視了張修一眼,本想學五米道眾般與張修打個稽手,但心思一轉覺得自己又不是道門中人,於是便按照江湖禮節拱手行禮。

張修微微點頭,單手舉至胸前稽手回禮後,輕笑一聲詢問張魯道,“公祺!你在外雲遊近兩年,卻突然帶著這位夜羽少俠回到總壇,卻是為了何事?”

張魯依著五米道教眾的禮節見過張修後,答道,“夜羽乃是左師叔推薦之人……”

張修眉頭一皺,疑惑道,“你說的左師叔莫非就是左慈師兄?”

張魯點頭道,“師君明見!我正是在此番雒陽之行時遇到左師叔,說起編撰道臧之事,左師叔就向我推薦了夜羽,並且說夜羽對我們編撰道藏之事大有幫助,所以我才找到夜羽,邀請他來到益州……”

張修滿臉疑惑地望向夜羽,隻覺得夜羽年紀雖輕,但自是一副穩重的模樣,然而心頭總是覺得夜羽年紀太輕,雖然是左慈推薦之人也不怎麼讓人信服,“卻不知道夜少俠對我道統之事,知道多少?”

夜羽輕聲一笑道,“夜羽孤陋寡聞,僅知道家學說其實源自在上古時期便已經存在的修身之術,譬如伏羲作八卦分天地之理,黃帝問道廣成子,而後至春秋,又出現了集大成的老子李聃,被尹喜攔阻之下著《道德經》後飄然西出潼關等事。而且隻知大概,並不知道詳細情況。”

張修麵露不屑之色,道,“夜少俠所講,和我教道義並不相符,須知我教以太上老君為尊,並無廣成子等人的地位……”

夜羽心中暗怒,沉聲道,“張師君是否需要我將和所謂道教之事統統講述一遍與你聽嗎?說明白點,道教和佛門一樣,不過是靠著一套虛無飄渺隻能欺騙普通民眾的理論的團體組織而已!嘿!你即使想聽我講,我還不願意說給你聽哩!”

夜羽本就是心高氣傲之人,張修的既然沒有給他好臉色看,他自然也不會對張修太客氣。

“你……”張修被夜羽氣地夠嗆,卻被張魯苦苦勸住,才沒有對夜羽發怒,不過卻也臉色鐵青,當場拂袖而去。

張魯無奈地望著張修的背影,心中長歎一聲,為何夜羽會如此常有如此不知世故的表現,前次在函穀關是如此,現在又是如此。

兩人在總壇之內連呆三日,但張修對因為那日的情況對夜羽耿耿於懷,隻以夜羽出言侮辱五米道為借口,茫然不顧張魯的苦苦相勸,再也沒有和夜羽重新見麵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