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荀彧文若(下)(1 / 3)

陳宮目光不經意間掃過夜羽,心頭暗自思索他的身份。

夜羽笑意吟吟和夏侯兄弟以及眾人談笑風聲,他知道陳宮在時不時地打量自己,但絲毫沒有放在心上。

“自擊白波,於夫羅等人後,我軍手下將士空閑了許久,也該重上戰場,出出憋在心中已久的殺氣了!”夏侯惇和眾武將磨拳擦掌,滿臉皆是興奮神色。

夜羽嗬嗬一笑,道,“大兄說地像個殺人魔王似的。不過話說回來,我倒想知道,一支部隊若是久不上戰場,戰鬥力是否會因此而降低呢?”

於禁臉色一正,搭腔道,“士兵和武將一樣,都是隻有在戰場上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可以說,我們武人就是為戰爭而生。若是太平盛世,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倒出不了真正的名將。”

夜羽搖頭道,“這世界什麼時候有過真正的天下太平?中原安定了,四周異族的威脅依然時刻存在,稍不留神,就會變成心腹大患!”

陳宮眼中掠過一絲異色,笑道,“隻要我中原實力足夠強大,異族自然而然地就會四方來朝覲見,又如何會起異心?先哲們所謂內聖外王,正是此道!”

荀彧和戲誌才兩人露出沉思神色,出乎眾人意外地沒有開口發言。

夜羽哈哈大笑道,“陳公台此話大謬!如果異族並非我中原的心腹大患,戰國時北方諸雄為何要修築長城?祖龍一統天下後,又何須重新連接並加修原有的長城?再者,我朝孝武大帝,又何須舉全國之力,驅逐匈奴於塞北?然孝武大帝雖然武功蓋世,但匈奴卻又能卷土重來,至孝明帝時竇文侯(即竇固,諡號文侯),孝和帝時大將軍竇憲,先後再擊匈奴,才使匈奴不再為患!”

“可除了匈奴,本朝還有西羌,鮮卑等大患。而朝廷連年對異族用兵,終不得勝,卻讓國庫虧損,百姓稅賦增重,難道陳公台竟不顧事實,偏要說我大漢天威浩蕩,外族竟絲毫不敢起半點異心?豈非貽笑大方?”

陳宮聞言頓時語塞。

對於中原來說,邊塞的遊牧民族,是永遠存在的;而且一旦其中某一個遊牧民族實力足夠強盛之後,,在逐漸征服了周圍的弱小遊牧民族後,將觸角延伸到與中原接壤的時候,就會變成能夠威脅中原的強大敵人。

無論中原政權再怎麼強大,無論中原政權將自己的領土拓展到前所未有的疆域;但以世界之大,中原政權也好,它四周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也好,終究是不可能將整個世界都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華夏再大,也不過地球的數十分之一。

曆來以鐵血造就的征服者,都無法永遠地統治住被他們征服的人民。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時候,外來的征服者,最後往往都無一例外地被推翻,被驅逐。

世界的民族是多樣性的,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永遠無法變成一個單一民族。

即使在數千年後,人類已經具備了向外太空探索能力的時候,人類生存的世界,仍舊是民族林立,大小國家依然相互獨立存在。

荀彧淡然一笑,引開話題道,“讓濟北相前來邀請我們主公至濮陽主持大局,想必就是文台大人的主意?”

濟北相就是指鮑信。袁紹上表曹操為陳郡太守後,又脅迫韓馥,奪取冀州,自立冀州牧。鮑信於是勸說曹操道,“我們奉大義討伐董卓,於是推舉了袁紹為盟主。但袁紹卻利用權利為己謀私,隻怕其心不小,我們要小心謹慎。如果現在我們對抗他,恐怕力不從心;如果與他同流合汙,就是拋棄大義,為人不齒。不如我們靜觀其變,同時暗中積蓄力量,以防不測。”

曹操深表讚同,於是上表讓鮑信擔任濟北相。

陳宮點頭道,“自董卓亂政以降,今天下已是四分五裂的格局。劉兗州身亡,一州若是無主,如何對抗黃巾賊兵,救百姓於水火?曹東郡行檄天下,共討董卓,天下人無不側目。我陳宮素知曹東郡乃命世之才也,若迎以兗牧州,必能平賊生民,故此勸說濟北相一道前來東郡,以迎曹東郡入主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