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江中偶遇(上)(1 / 3)

在三國的亂世風雲之中,那些如夜空中繁星般璀璨的人才,留給後人難以磨滅的印象。

伴隨他們一起展現在後人眼中的是,那些層出不窮的文韜武略,陰謀詭計,蓋世英雄豪情。

當任何一人在閱讀完這一宏偉的曆史篇章後,都會忍不住掩卷歎息。

千古悠悠,多少興亡,任其波瀾壯闊,精彩絕倫,竟然都無法出三國之右。

隻是,這精彩絕倫的背後,又掩蓋了怎樣的悲情故事呢?

三國後期,因為鼎立的魏蜀吳三國之間,特別是魏蜀之間在西北邊境的連年征戰,其邊境處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離內遷,導致了千裏邊境一片荒蕪,人煙罕見。

匈奴,鮮卑,羌,羯,氐等遊牧民族因此而蜂擁進入西北邊境。

曹魏和蜀漢兩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打算,默許了這種現象的產生和壯大。

當年縱橫大草原的霸主匈奴族傾全部力量都無法實現的目標,在數百年後,中原的政權卻對來至草原的遊牧民族完全不設防,就這麼讓他們輕而易舉地進入中原的前沿位置。

從河套的河西郡到北地郡等地,到西陲的天水郡隴西隴右地區,數以百萬計的遊牧民族民眾,成為了探查中原虛實的先頭兵,絡繹不絕地將因為厭惡戰火而逃離的漢人聚居地,毫不費力地就變成了自己棲身的家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人楊慎的一曲調寄《臨江仙》,道盡三國英雄們的最終歸宿。

成也空,敗也空,誰又能逃過時間的追蹤腳步?

三國歸晉,本身就是豪族代表的司馬家族,任由士族和豪強的力量空前膨脹,最終西晉又在無休止的內耗之中,損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

來至大草原眾多遊牧民族的窺視目光,意識到這樣的情況下正是進軍中原的大好良機,遂或紛紛擁兵入關,或根本就是直接在關內舉兵起事,就這麼將西晉滅亡。

殘餘的中原漢人士族和豪強們紛紛逃亡江東一帶,重新擁護司馬睿建立起隻占據了半壁江山,卻絲毫不思進取的東晉小王朝。

而在中原的上空,眾多的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一方麵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肆屠殺無辜的漢族民眾,一方麵又為了爭奪中原的最終所有權而相互攻擊不休。

三日一小戰,五日一大戰,乃是最為司空見慣的尋常事情。

夜羽深知曆史的進展,卻絲毫不知道自己在曆史中所起的作用,但並不妨礙他下定決心要協助曹操盡早一統中原的願望。

因為眼下大草原新興的霸主鮮卑族,對中原存在足夠的威脅。

“造化洪爐,誰又能脫身世外?”夜羽聽太史慈說起張飛對自己的評價,心中感慨不已,搖頭道,“我雖是有心置身事外,偏偏卻越陷越深,無法掙脫,是否算是命運對我的愚弄?”

夜羽甚至覺得,自己來到這三國時代,也不過是命運的作弄。

太史慈聽得夜羽如此說法,臉上禁不住露出怪異神色,慷慨擊掌道,“大丈夫在世,當提七尺長劍,建立不世功業。翔實道劉繇本非雄主,我跟隨他乃是埋沒一身所學,但翔實自己呢?你隻願淡泊明誌,那麼你的一身才學,豈非比我更加浪費嗎?”

夜羽愕然無對,暗忖這大約就是太史慈的誌向。

《三國誌·吳書》記載:慈臨亡,歎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誌未從,奈何而死乎!”

這一位被《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評價為“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的武將,和同時代眾多關心天下一統的誌士們有著同樣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