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失敗,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平天國的王爵封的太濫了。這直接導致太平天國管理混亂,也導致獎懲製度不明確,更導致了貪汙腐敗,互相攀比排場。
而王爵的濫封,就和洪仁玕有直接關係。
太平天國在1851年起兵。後來在永安封王,確定下天王、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等六王體製。一個君主,五個高層領導,應該算是比較合理的體製,既能保證諸王的權力,又能保證除了天王之外的五個王之間互相製約。
後來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西王和南王相繼戰死,太平天國就隻剩下四個王了。雖然人數有所減少,但是這個時期也算比較平穩,東、北、翼三王互相監督,各管一麵,整個體製依然運行良好。
不過因為北王和翼王的排位比較靠後,這個時候的東王的權力就已經開始逐漸增大了,為後來的天京事變埋下了伏筆。
太平天國在1853年攻占了金陵,改城名為天京,定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在這之後的三年時間內,太平天國隻加封了兩個王,一個是燕王秦日綱,一個是豫王胡以晃。
加封這兩個人,滿朝文武都沒有意見,因為這兩人功勞很大,又是最早就跟著洪秀全起兵的,論能力,論資曆,論功績,都夠資格封王。
這樣一來,豫王和燕王就頂上了西王和南王的空缺,太平天國重新恢複到了六個王爺的時代。不過燕王和豫王相對來說,威望還是不夠,距離最早的幾個王還有不小的差距,沒能對東王楊秀清形成製約。
後來一場天京事變,東王、北王、燕王、豫王四王全部被殺,翼王石達開接替了東王楊秀清的位置,開始總攬朝政。這個時候,太平天國就隻剩下了兩個王,一個是天王,一個是翼王。
這就逐漸的演變成了雙頭政治,翼王的權力和影響力隱隱然已經可以和天王相提並論了,而且下麵也沒有任何人可以製約翼王。
洪秀全為了避免再發生天京事變,所以任命他的兩個長兄,洪仁達和洪仁發為安王、福王,以此來牽製翼王,這樣一來,太平天國又重新恢複了四王並立的局麵。
但是安王、福王卻和燕王、豫王不同,洪仁達和洪仁發既沒有任何戰功,也沒有絲毫的能力,他們突然列於高位,引起了滿朝文武的極大不滿。
後來因為事事都受到無能的安福二王的牽製,石達開一怒之下,帶領天京近二十精兵離開金陵,南下福建、江西作戰。從此以後,石達開就另起爐灶,自己打起了江山,不再接受洪秀全的領導。
石達開出走之後,洪秀全迫於壓力,免除了安王、福王的王爵,洪天王希望以此來換石達開的返回。但是石達開卻拒絕返回天京,因此洪秀全在一怒之下,也下令取消了石達開的王爵。從那以後,太平天國的王就隻剩下洪秀全一個人了。
洪秀全因為屢屢受到實權王爺的脅迫,所以在石達開出走之後,他下定決心,不再封王。王是不會再封的了,但是有功的將士也需要新的獎勵製度,所以洪秀全頒布了新的爵位。在王以下,分別設立義、安、福、燕、豫、侯,等六個爵位。
義最高,侯最低,根據洪秀全頒布的詔書,明確規定,必須要有足夠的功勞,才可以晉升。
在天京事變之後的六七年的時間內,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任務都由陳玉成負責。陳玉成此人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將領。他先是帶領數十萬大軍,踏破圍困天京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然後又帶兵剿殺了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繼而光複了安徽全省,解了安慶之圍,立下赫赫戰功。
到1859年,陳玉成依照新的爵位製度,積功升至成天豫。成天豫是豫爵,比侯爺還高一等,是當時太平天國除了洪秀全以外官爵最高的人,其他的主要將領,包括李秀成、楊輔清等人都是侯爵。陳玉成在此職位上,是得到全軍擁護的,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對陳玉成的身居高位心服口服。
但是事情到了1859年,就產生了變化。1859年,洪仁玕從香港抵達天京,會見了洪秀全。洪仁玕早在洪秀全沒造反的時候,就參加了拜上帝教的活動,算是洪秀全的早期心腹。但是洪秀全起兵之初,洪仁玕卻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被捕。
後來洪仁玕僥幸從清軍手中逃脫,碾轉跑到香港生活了七八年,然後才抵達天京。
洪仁玕見到洪秀全之後,兩人談了許久,洪秀全再度見到洪仁玕之後,興奮的不知所以。洪秀全是個貪圖享樂的君主,楊秀清在的時候,洪秀全將所有權力全都交給楊秀清,所有事務都由楊秀清負責,他自己則在太陽宮中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