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裏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 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哥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輯《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詞組成。Deine 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 me to the 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 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 Wolf這些樂隊通過添加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嚐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 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 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複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 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麵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麵看這支樂隊在哥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數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如今哥特範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麵。例如陰暗民謠(darkfolk),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 June,Sol Invictus還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 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向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in 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後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World Serpent,一個卓越的音樂廠牌,上麵的提到的幾支樂隊均在其旗下推出過作品。對了,還有一支意大利的組合Ordo Equitum Solis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許多哥特樂隊都有著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著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著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 Spielleyt等。在意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Camerata 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這類組合不僅僅有哥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 Moonlay Hidden Beneath a Cloud和Rosa 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意大利的Take Kirlian 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欲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 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 'Arnell 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誌。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 the 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 Meat Indu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 Death Now和Deutsch 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 '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 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 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鬱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 Music蒼白的麵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 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麵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裏麵,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 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裏,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裏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中,在死亡民謠(Death 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du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衝決了情欲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麵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欲望。
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曆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 Punk 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