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保鏢生涯(3)(1 / 3)

吃過飯,蘇赫看著那些貴族有的甚至帶著好些酒桶來,羨慕地道:“做那顏就是好啊,能帶那麼多的酒。”一個叫努桑哈(意為邋遢,取這樣的名字通常是怕夭折而取低賤的名字)的人道:“他們是帶酒進太行山裏寒冷的地方去驗證真偽,如果沒有凍住的葡萄酒,就是真的,凍住了的話,那就是假酒,那麼,賣假酒的回回人,就要倒黴了。”不過子龍看那些蒙古貴族身後一大群漢家美女,心裏就大是不舒服。

路上吃飯時,海日古瞧見有剃頭挑子,道:“岱欽,你這頭發太難看了,根本就不像我蒙古男兒,去,把頭發理一下!”

子龍已經和他們熟絡透了,摸著板寸頭發罵罵咧咧道:“他娘的,天天瞧你們盯著我看,我還以為我長得帥又能幹,才那麼耐看,原來是對我的頭發看不順眼!”

罵歸罵,子龍還是大夥的哄笑聲中去剃頭挑子上理發。

剃頭的是一個伶俐的蒙古老人,看他樣子身為高等的蒙古人,也沒使他的日子有多好過,臉上的滄桑在印證著艱辛的生活。

“哎——這位大爺,您要剃個什麼發式?”老人熱情地招呼著。

子龍的腦袋裏,除了知道板寸、碎發、直發、燙發、圓頭等,就不甚清楚了,他這一輩子都是剃軍隊最最常見的板寸,還從沒弄過什麼發型,更何況元朝的發式?不過也好應付,粗聲粗氣道:“你會哪些發式?”

老發匠快嘴伶俐道:“一答頭、二答頭、三答頭、一字額、大開門、花缽蕉、大圓額、小圓額、銀錠、打索綰角兒、打辮綰角兒、三川缽浪、七川缽浪、川著辮縋兒等等,式樣上有打頭,有打底,大爺您看要怎麼做?小的吉仁台是這山桑鎮做了三十九年的老把式,周圍的那顏都愛找我來剃……”吉仁台一名乃是花甲祺臨之意,看他年歲已高,名字倒是沒起錯。

子龍故意不耐煩道:“你看我合適剃什麼就剃什麼。”

吉仁台道:“敢問大爺,您是那顏吧?”子龍哼了聲道:“是又怎麼樣?不是又怎麼樣?”吉仁台抓著剃頭刀道:“哎喲大爺,敏罕(千戶長)有敏罕的發式,土綿(萬戶)有土綿的發式,黑頭(平民)有黑頭的發式,勃斡勒(奴仆)有勃斡勒的發式,契丹有契丹的發式,漢人有漢人的發式。當然,流行的就不一樣。”

子龍這才知道元朝的發型,可是有等級、民族方麵規定的,又故意道:“晦氣,晦氣!今日早早出門,就是想去看看求人辦的事怎麼樣了,你要是剛才直接喊我那顏,我準打賞你!”

吉仁台一聽,隻道是去買差使做的富家子弟,笑道:“大爺額頭亮堂著,以後準是做達魯花赤(斷事官)!”子龍揮手道:“你瞧著剃什麼,快點!”達魯花赤是個常見的官,每一個行政級別裏都有,為統領該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吉仁台這樣說相當聰明。但武龍不知道吉仁台會這樣說,還主要是看到武龍穿的乃是檀褐色的衣服。檀褐色是下級官吏穿的衣服,中級官員穿青綠色,高級官員穿紅紫,平民百姓隻能穿暗花雜色。

“剃個大圓額吧,最配您了。可惜頭發短了些,不然就給您剃個婆焦,那可是大汗到黑頭都愛的發式。”吉仁台快手快腳地做起來。

剃完之後,子龍一看,不禁有點想苦笑,假如不是知道這是元朝,而且自己頭發太短,後麵被手巧的吉仁台勉強弄了點小辮子,還真以為這就是清朝的發式!區別隻是額頭上有一綹兩指寬的頭發伸到最前。如果在自己那時代,敢這樣剃,絕對酷斃了!

早知道,不如不剃!或者,弄個光頭也行!子龍無奈買了頂笠子帽掩蓋那光光的腦袋,可是戴了沒一會,才知道一般仆從和小百姓,才戴這種竹篾帽子,無奈又跑回去買了頂四方瓦楞帽,這是一種用細藤與馬尾編織而成的帽子,中低級官員和有錢的人都愛戴。然後,他在街上也就弄明白什麼叫婆焦頭了,這是類似於後世小孩子常剃的“阿福頭”,鹵門上一撮頭發,其後光光的,但不同之處乃是耳朵旁仍有頭發,而且頭發很長,打成辮子後再結成環,環在數量、形狀上花樣多多,說明古代人決不死板,追求流行新樣式也是群情洶湧。

越往太行山南邊,蒙古貴族反是愈多,聽人議論,原來蒙古達官貴人向有至夏往北避暑的習慣,如皇帝每年夏天一到就是帶上大臣,前往上都避暑。君行下效,自然其他臣民也跟著學,隻是去草原太遠,許多人就近到太行山去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