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大地,雪飄萬裏。
大軍回師錦州途中,孫承宗派人送來了袁崇煥的手書。接到袁崇煥的手書,祖大壽、何可綱立刻與廖南無商議。
大軍掉頭南向,遼軍重出山海關。
崇禎三年四月初二,皇太極率領大軍從冷口關出塞,返回沈陽。
皇太極出長城時,令二貝勒阿敏統領本部5000大軍鎮守靠近長城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五月九日,在孫承宗的統一調度下,遼軍在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的配合下一舉攻克四城,把後金軍徹底趕出了長城。
五月末,祖大壽統軍出關,回奔錦州。
遼軍出關,大事底定,一切又都恢複如初,以前不敢做的現在都可以端上台麵來了,懲處袁崇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崇禎令各部會審袁崇煥一案。
主審袁崇煥的是兵部。
現在的兵部尚書已經不是申用懋,而是梁廷棟。
申用懋生不逢時,升官升的不是時候。不管做的如何,也不管是什麼原因,打敗仗崇禎的心情就不好,主抓軍事的兵部尚書自然不能平安無事。
梁廷棟和袁崇煥一樣都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梁廷棟也曾在遼東供職,袁崇煥是他的上司,其間袁崇煥曾得罪過梁廷棟,梁廷棟因此對袁崇煥極為忌恨。
力主給袁崇煥定罪的,梁廷棟還不是主腦,真正的主腦是原禮部大學時溫體仁。溫體仁本是閹黨中人,錢龍錫因袁崇煥被牽連下獄後,溫體仁就取代錢龍錫,成為了內閣首輔。
溫體仁是毛文龍的同鄉和好友,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溫體仁便把袁崇煥恨在了心裏,何況袁崇煥也算是東林黨人,更是他的死對頭。溫體仁想要給袁崇煥定罪,一來是為了給毛文龍報仇,二來是為了打擊異己,想要借機再弄個新逆案出來。
北京城裏,陰謀和謊言編織著中華民族曆史上最荒謬最可悲的慘劇,但在邊陲遼東,不知有多少兒郎因之而寢食難安。成為新任的遼東督師將近三個月了,幾乎每一天,孫承宗都得麵對來向他請命的軍官和普通士兵。
袁崇煥下獄已八個多月了,但在寧遠,百姓的神情和剛聽說噩耗的那幾天幾乎沒有多大變化,人人的臉色都極肅穆,看不見一點歡暢之意。
帥府內,孫承宗蒼眉緊鎖,困坐愁城,想不出一點辦法。軍民的情緒在默默積聚,一旦袁崇煥被處死,他能夠鎮住遼東的局勢嗎?
八月十二日,這一天天氣很好,秋高氣爽,萬裏無雲,但孫承宗的心情卻和好天氣正相反,憂懼的心情沒有一絲好轉。
巡視一遍軍營後,孫承宗回到帥府。一入帥府,中軍稟報說錦州總兵祖大壽求見。聽祖大壽來了,孫承宗歎了口氣,以為祖大壽又是來請他解救袁崇煥,向朝廷施壓。
進入帥廳,孫承宗稍微愣了一下,來的不僅是祖大壽,還有何可綱和幾名其他偏副參將,而更令孫承宗意外的是祖大壽幾人的神態。他們的神態都不對勁,沒有了往日的憂憤哀傷,現在隻是無比的凝重,甚至還有一絲絲難以抑製的興奮和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