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章 朝聖(1 / 2)

曆史的發展有時候非常詭異,好像有一支無形的巨手在背後操弄著,巨手的主人似乎不想讓以華夏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太過強大而硬生生扭轉了文明的進程。

明末是曆史最重要的轉捩點,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這個轉捩點上,中國可以走向愚昧,也可以走向輝煌,繼續把西方文明遠遠甩在身後。

隻要不是滿清入住中原,那不論最後是誰得到天下,曆史的進程都將無可阻擋。明末不僅產生了以李贄為代表的近現代思想啟蒙,也有以東林黨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萌芽,更有以徐光啟為代表近現代科學啟蒙。

但曆史就是如此詭異,把不可能硬生生變成了可能,把華夏文明推上了唯一一條必然走向沒落的道路。

燈下,廖南無掩卷長歎,他看的是徐光啟的奏章和一些著作。徐光啟的奏章和著作廖南無已看了好多遍了,每看一次,廖南無心頭的遺憾都會愈發濃重。

徐光啟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天才人物,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軍事科學等等方麵,徐光啟都站在了他那個時代的頂峰,無人可與之相比。

惆悵許久,廖南無站起身來,在屋中來回踱步,默默思索著。

第二天早上,廖南無又睡到了日上三竿。洗漱完畢,一進到飯廳,廖南無不禁矜起鼻子長吸了一口氣,太香了。及至看到餐桌上青綠色的大米粥、烤得焦黃的饅頭和四碟顏色各異的小菜,廖南無還沒吃就已胃口大開。

坐下後,看到王根柱侍立在一旁,廖南無問道:“夫人吃了嗎?”

王根柱回道:“小人家裏的服侍夫人吃了點。”

既然吃了飯,想來就不會自殺了,廖南無放下心來,拿起碗筷開始吃飯。

廖南無吃飯完全沒有一點士大夫們該有的風度,不一會兒,風卷殘雲,廖南無就把早飯吃完了。放下碗筷,廖南無回到書房,半躺在太師椅上閉目養神。約摸過了小半個時辰,廖南無從太師椅上站起身來,走到書案前拿起了一個包裹。

巳時左右,廖南無獨自一人站到了一座簡樸而莊重的府第前,數十幾名侍衛都隱身在遠處,嚴密監控著過往的行人。

府第裏的主人是禮部尚書徐光啟,在徐府門前,廖南無默默佇立,默默凝望著紅牆綠瓦上的斑駁塵跡,凝望著每一塊方寸之地。

廖南無是懷著近乎朝聖的心情來的。

今天來見徐光啟不是偶然動念,而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在廖南無的名單上,徐光啟排在第一位,徐光啟是無論如何都要被請到遼東的人。

把徐光啟請到遼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可以說徐光啟的作用無人可以替代。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孔老夫子這句話使得明末出現了一個由一群文人士大夫組成的西學集團,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徐光啟,孫元化,王徵、李天經、瞿式耜、陳於階等人。他們大都是天主教徒,與西洋傳教士關係密切,這些人的名字在中國曆史上都赫赫有名。

徐光啟是西學集團的領袖,其他人大都是徐光啟的朋友和弟子,他們這批人掌握著天文曆法、農業種植、機械製造、礦山冶煉、火器製造等等最尖端的科學技術。如果徐光啟能到遼東,自然會對這些人今後的走向有極大的影響,意義自是非同凡響。

除此而外,把徐光啟請到遼東更有廖南無內心的渴望。對徐光啟,廖南無懷著和對袁崇煥相似的心情。

徐光啟譯著的《幾何原本》所傳達的邏輯思維對中國人而言是全新的,是從未有過的。徐光啟言道《幾何原本》百年後必將大行於天下,但實際上,《幾何原本》大行天下的時間又比徐光啟說的晚了兩百年,直到民國廢科舉,興學校後才開始把《幾何原本》作為必讀教材使用。

近代中國有幾個兩百年可供蹉跎?如果真如徐光啟所言,那中國必非今日之中國,但……明末,令後人扼腕的事情太多太多……

徐光啟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和奠基者,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廖南無覺得徐光啟要比袁崇煥更務實。如果能把徐光啟請到遼東,徐光啟將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而最為關鍵的是徐光啟可能會對袁崇煥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