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跟我的新書《劍可劍》是一樣的,最初都是為了征文而開的書。
當時在起點,我正在開一部現在在17k更新比較緩慢的書。那就是《網遊之三國時代》。《網遊之三國時代》是第一部讓我自己有了自信心的小說。此前我曾經用另外的筆名開過幾本書,結果閱讀量就非常非常少。但這本書在起點,盡管沒有形形**的推薦,我的書卻能夠跟一些三流的簽約書擁有同樣的點擊量。在再三神情簽約沒有成功之後,我把目光放在了起點當時的“蚩尤杯”征文。於是就有了當時叫做《網遊之沉魚落雁》,如今展現在各位麵前的這本書。
所以我的書在最開始有一個附身的範蠡。因為起點的“蚩尤杯”要求必須要有附身。不過據一位經常讀我書的書友說,他很喜歡範蠡的,每當範蠡不出來的時候,他就很期待很期待。這在後麵要繼續說,現在先不提。
這本書搬過17k,是因為在起點的征文即將結束的時候,被17k的編輯看中了。當時有三個網站來跟我聯係,一則因為我覺得點擊趕不上《網遊之三國時代》,二來那幾個網站有太多的黃色廣告,所以我沒有跟他們繼續聯係。但17k跟我聯係的時候,我終於同意了,因為這裏沒有黃色廣告。於是就有了17k的簽約作品《謀定後動》。不過當時我的心中惴惴,因為這本書的點擊一直比不上《網遊之三國時代》,我不是很有信心。但既然簽了約,我就得認真完成這本書。
關於範蠡,我後來讓他塵封了。因為據說附身的小說,都要讓主角漸漸變得跟附身的人一樣強大,這樣才好。而我最初對範蠡的設定是很高的,集“財神”“戰神”“殺神”“智神”“情聖”於一身。所以範蠡一出,必定震驚四座,天崩地裂。所以在將主角完善到一定程度之前,必須將範蠡塵封起來。
但這本書寫到第二卷即將完結的時候,又出現了變故。因為我知道,關於抗日、抗倭、軍事等題材當時比較火,所以我希望往這些題材上麵靠,於是就出現了“抗倭義勇軍”。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我每一次開新書,前三天總會有大約5萬字的產量。也就是說,三天過後,我就能夠寫到接近30章。然後我會按照每天4章以上的速度蓄稿。《網遊之三國時代》是這樣,《謀定後動》是這樣,現在的《劍可劍》也是這樣。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我的文字都是一氣嗬成的,但無一例外,都隻有一個大致的方向,而沒有大綱。我後來的故事總是從前麵的一些細枝末節開始的。例如前麵提到一個武器,我就圍繞使用這個武器發展情節;或者前麵提到一個技能,我也會按照這個技能來發展情節。然後再按照後麵完善情節的時候提到的其他“引子”,來引出新的情節。我想很多網絡作家都是這樣,這並不是我的獨家專利。其實我很喜歡這樣的寫法,故事要豐富,總得依靠這種辦法來。一開始就計劃好哪一章哪一節的哪個字,這種情況在任何作家那裏估計都不會發生。
所以在“抗倭義勇軍”出現之後,我開始有意回歸到《網遊之三國時代》的老路上。因為三國題材,軍事正是強項。我既然寫過三國,又曾經仔細研究過很多三國的書,就開始有意向這個方向發展。
但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向軍事題材靠攏的問題。我覺得這次靠攏算是一次嚐試,但在最初不算成功。那段時間正在看《井岡山》,所以對那一段戰爭情節比較有感情,就忍不住用井岡山的方式來組建我的義勇軍了。這個嚐試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因為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大量軍事編製的問題。對於某些軍事迷來說,可能會感興趣。但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是軍事迷,這些編製的情節會嚴重汙染讀者的眼球。但我最初就對在起點簽約沒有想法,17k的編輯來找我簽約的時候,我已經寫到120章了。也就是編製基本完成,大量的相關情節已經在我的書裏打下了烙印,怎麼也去不掉。所以我也隻得繼續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