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到達範陽之後,結識了一生中最好的夥伴——史思明。史思明是範陽本地的書生,常常讀古書而歎人心不古。當安祿山跟他談到李隆基的無奈的時候,他決定幫助安祿山,當然也是幫助李隆基,將人心引導到那個淳樸的時代。沒有烏七八糟的禮儀,沒有烏七八糟的官場,也沒有階梯一般的等級。
三年之後,範陽一新。百姓和樂,物產豐收。盜賊不行,夜不閉戶。李隆基龍顏大悅,當即下旨,更授安祿山盧龍節度使,仍兼範陽節度使。安祿山大道得行,也是心情愉快,跟史思明商量之後,決定由史思明留守範陽,自己親自到盧龍,再將盧龍發展起來。
早在安祿山遊曆日耳曼和大食的時候,就經常聽到有人談論,古時日耳曼和大食之間,有國名希臘,其國無君,眾將軍治之,大事則萬民共決。安祿山深以為然,即於盧龍實行起來。一時百姓稱樂,獨士族不快。安祿山以民意奏於朝,李隆基深以為然。士族無奈,與太子及眾王交結,在李隆基麵前終日攻擊安祿山。不料李隆基聽後,對安祿山愈加信任,反對自己的幾個兒子更加不喜。
太子等怏怏而退,商議來商議去,決定求助於朝臣,再在李隆基麵前說項。不料每次都被李隆基以一句“百姓安樂”駁回。
至此,太子等絕了念頭,與朝臣共謀,陰結勢力,隻待時機成熟,便逼李隆基退位,由太子接任天子。盡管太子等做得機密,那李隆基何等樣人,一來二去,就發現其中貓膩。但李隆基最初還不以為意。直到危急時刻,才知道為時已晚。整個朝廷,除了楊國忠高力士之外,全被太子控製。
李隆基忍無可忍,下密旨命安祿山帶兵勤王。安祿山奉旨,領軍西進。奈何西進路上,處處都是唐兵,安祿山雖然密旨在手,卻也不敢泄露,免得李隆基處境更加難堪。大軍受阻,逡巡不進,消息早報到長安。李隆基徹底知道大勢已去,再頒密旨,命安祿山就於關外稱帝,與太子等分庭抗禮,打造自己的安樂之境。密旨發出三日後,李隆基再下旨沿路唐軍,為安祿山讓開道路。又三日,李隆基決定頒旨天下,禪位安祿山。
可惜前兩次密旨頒後,已經被太子知道,心中大怒。決定立刻動手,封鎖朝廷。此時朝廷,再無李隆基之人,旨意雖下,不能達於宮外。
而長安路上,因為李隆基密旨,大多數將領倒不好違背,給安祿山讓開一條道路。而安祿山更將李隆基往時密旨,拿與路上將領同看,賀蘭進明等將領私下與安祿山約定,按兵不動,單等安祿山結果,再見機行事。隻有少數將領,是太子之人,都沒有把手要道,與安祿山一番接戰,望風逃走。安祿山長驅直入,直逼長安城下。
太子大為惱怒,知道今日之禍,全在李隆基。所以狠狠下令,將李隆基軟禁,流放蜀地。不過天下正在多事之秋,太子也不好立刻逼位,隻說李隆基往蜀中避亂,自己留守。長安宮中,後宮眾女,早將李隆基視為不祥之人,暗暗歸心太子。所以此番李隆基被逼遠走蜀地,除楊玉環之外,竟然無人願意相隨。
由於李隆基和安祿山動作太快,太子來不及部署兵力,而安祿山已經兵臨城下。不得已之下,太子率朝臣奔隴西。實際上帶走的隻是心腹,卻把眾多大臣,留於長安。這也是太子與心腹暗中計較,自古文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自己帶著實在累贅,留給安祿山倒反給他添麻煩。
因為太子退走,安祿山得到長安空城。不過府庫錢糧倒還在,後宮還在,一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文人大臣還在。
安祿山決定首先在長安正名位,建國號,以不負李隆基所托。為了安撫一幫文人大臣,將他們一起邀約飲酒。不料就在邀約之後,宴會尚未開始之前,宮中留下的高力士心腹向安祿山講了李隆基父子目前的情況。當安祿山聽到李隆基被強行遷往蜀地的消息之後,不由大怒。這一晚心情大壞,對太子及眾大臣文人恨之入骨。一時看著不爽,就殺了幾個。結果長安城中,盛傳安祿山惡名。那長安城又素來根基很厚,都是世家大族在這裏辛苦經營過的。太子一回師,內裏便作亂,安祿山守不住長安,隻得退兵東回,等著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