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拉木村座落在費爾幹納盆地[1]東南部,是個維吾爾族聚居村。村裏一百多戶人家,大多是維吾爾族,也有少數烏茲別克族和東幹族。村子距卡達姆鎮不遠,到鎮上去要經過一個食品廠和一個麵粉廠,村裏很多人都在這兩個廠上班。

伊斯拉木是一個跨界村,一條小河溝把伊斯拉木分到兩個國家:村子大部分在河溝右邊,屬烏茲別克斯坦;小部分在河溝左邊,屬吉爾吉斯斯坦。小河溝有時有水,有時沒有水,但河溝兩邊的村民同族同宗,多為至親好友,不管有水沒水都阻擋不了村民們互相來往。河溝這邊的村民向對岸喊一個人,那個被喊的村民立馬就越境過來了;這邊的人要找對麵的人說點事,也會抬腿就出國去找他。

波爾昆提[2]?巴吐爾住在村後一座土坯房子裏,房子坐落在通往卡達姆鎮的路邊,離食品廠不遠。大大[3]巴吐爾在食品廠當門衛,為了值班方便,就在村後租了這座房子。房主早些年在村裏另蓋了新房,舊房一直空著,大大租下後,把房子整修一番,院子裏重新栽上幾棵葡萄,現在葡萄藤已經爬滿了葡萄架。每年夏天,葡萄架濃蔭遮日,象一座碩大的涼棚,一嘟嚕一嘟嚕的葡萄從棚頂懸掛下來,滿院子都彌漫著讓人淌口水的酸甜味。這些葡萄采摘後被大大釀成絳紅的葡萄酒,一年要和工友暢飲好幾回。

波爾昆提剛滿十七歲,在卡達姆學校讀十年級[4]。他皮膚白皙,腮幫豐滿,鼻梁隆起,眼窩微凹,一雙眼睛象兩汪潭水般清澈見底,有點楞角的嘴唇上長著細細的絨毛。他性格內向,除了本村同學,跟其他同學很少交往,平常言語也不多,眉宇間時常出現淡淡的憂鬱,身上透出一種和年齡不相稱的沉靜。

父子倆在這座房子裏已經住了十年。大大工資不多,隻能儉省著過日子,攢不下錢捎給遠在喀什的阿娜。幾個月前,大大到吉爾吉斯那邊去了,那裏新辦一個食品廠,要大大去當門衛班長,工資比這邊高不少。但大大不讓波爾昆提轉到吉爾吉斯去上學,隻是每個月回來看他一次,給他留些生活費。波爾昆提想到新廠去看大大,大大也不同意,說那邊對沒有過境手續的人處罰很嚴厲,和村子裏不一樣,以至幾個月過去了,他從沒去過大大上班的新工廠。

波爾昆提很早就學會了獨立。自從六歲那年,大大和鄰居艾爾肯大叔把他從新疆喀什帶出來,離開了親愛的阿娜,他就慢慢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象買菜買饢、燒茶熬湯、提水掃地、洗衣劈柴這些家務,都是他做。大大離開家以後,他便很快適應了一個人的生活。

艾爾肯原來在食品廠機修車間上班,和廠裏一幫單身漢住在一起,下班後常到波爾昆提家來。前年冬天艾爾肯去了阿富汗,波爾昆提以為再也見不到他了,不想今年春天艾爾肯又來到他們家,和以前不同的,是左邊腮幫多了條一寸多長的傷疤。不久,大大就和他一起去了吉爾吉斯的新廠。

一天晚上,天陰沉沉的,波爾昆提聽到敲門聲,急忙起身開門。

“艾爾肯大叔,我還以為是大大呢。”波爾昆提連忙把艾爾肯讓進屋裏。

艾爾肯手裏提著一個布包,徑直走到土炕邊坐下來。波爾昆提趕緊給艾爾肯倒了一碗茶,電燈光下,他看到艾爾肯臉色泛黃,左邊腮幫的傷疤在微微抖動,心裏有些不安,就問:“艾爾肯大叔,有什麼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