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太平天國,又不同於前兩千年帝製時代的各次起義。這時,五口通商,在廣東、廣西,中西之間的貿易規模逐漸擴大,西方資本已經進入中國,進行投資。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興起,並不是傳統中國原來意義上的農民起義,這場運動的大背景是中國已經局部踏上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軌道。
周懷翎並沒有詳細介紹太平天國起義的曆程,那些曲折複雜的故事,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他隻是說,最近,他看過一些博客評論,概括一下,有些新的想法,與大家在這裏分享。他說,太平天國1850年金田起事後,勢如破竹,風卷殘雲,很快拿下了半個中國,定都南京,掌控了中國最富庶的東南半壁。兩百年的大清王朝麵臨從未有過的重大危機,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領導人如果適時調整方略,即便不能北伐成功,也有機會南北分治,形成以長江為界的政治格局。如此,此後的中國曆史勢必改寫。
那麼,是什麼因素讓太平天國沒有做到這一點呢?是眼界,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對世界的認識。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不到一個月,1853年4月,在中國擁有相當戰略利益的英國公使就冒著危險訪問了南京。年底,法國公使也沿著這條路徑與太平天國取得了聯係,接著,美國公使麥蓮衝破重重關隘嚐試著與太平天國開始通信。英法美等國當然不是同情中國的農民起義,他們的目標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太平天國領導人不要因為戰爭而影響西方諸國在長江流域的貿易和利益。
然而,太平天國說到底就是一個傳統中國的造反派,他們的國際視野非常欠缺。他們不僅指責英法美等國朝覲太平天國領導人不合禮儀,不夠禮貌,還以天朝上國的姿態要求外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列強各國對太平天國的一點兒好感就被這樣的無知吹得一幹二淨。
不與世界溝通,是太平天國的悲劇和曆史局限,由此也注定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眼界寬,博采眾家之長,就能補己之短,能以人之“鑒”長己之“智”。亦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眼界窄,閉門造車,不但學不到新東西,還易增長驕惰之氣,失卻良好的機遇,落後於他人。不審天下之勢,難應天下之務。寬廣深遠的眼界,使人更善於捕捉發現新的發展趨勢,勇立時代的潮頭。
周懷翎的講話贏得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與會人員都認為他的講話是本屆中央會議精神的深入闡述,是發展與繼承的理論延伸。但對蒙辛博而言,這個講話,又另有針對性,有著一層別具意味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