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他和蕭何幾乎沒有什麼話,蕭何隻是在前麵引路他在後麵跟著。他們曾經是多麼彼此欣賞彼此仰慕的知己啊!如今都快變成陌生人了。當他一路跟著進宮後,重達一噸重的宮門立即被幾名士兵費力地合攏,發出“嘭隆”一聲沉悶的金屬撞擊聲。這個聲音讓韓信下意思地回頭看了一眼,突然反應過來,他進的不是皇帝平日裏舉辦宴會的正殿,而是皇後居住的長樂宮。一種不祥的預感此時象烏雲一樣開始在他心裏聚集。當他再回過頭來想問問蕭何宴會為什麼不在正宮舉辦時,發覺蕭丞相已經詭異地消失了。站在他麵前的是一個手拿拂塵的太監,他慈顏善目笑容可掬,上前細聲細語地對韓信說道:“將軍請跟我來,陛下正在等您。”說完轉身就邁著穩健的小步向前走。韓信現在腦子很亂幾乎機械地跟著他向前走,隻看見甬道兩邊站滿了持戟跨刀的禁軍侍衛,他們肅穆的表情如同他們身上冰冷的盔甲一樣寒氣逼人。太監並沒有徑直通過正中的甬道把韓信帶入後宮正殿。而是把他帶入一個側麵的偏房。當韓信步入其中時才發覺這是一個架子上掛滿編鍾的樂室,難道陛下要在這裏舉辦宴會嗎?突然房門被人從外麵關上,幾名不知隱藏在何處的精壯武士一擁而上,把他按住用一根粗大的繩索結結實實地將他綁了起來。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鍾。韓信已明白了,這是一場真正的鴻門宴。從一扇門裏,一群侍女簇擁著身著朝服的皇後呂雉,鳳冠霞帔映襯下皇後高貴的麵容,此時已布滿陰冷的殺氣。丞相蕭何也站在她的旁邊。韓信雙眼噴著怒火,嘴角掛著冷笑。他清楚了要殺他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後還有幫凶蕭何。雙方就此冷冷地對視著,似乎任何言語此時都顯得多餘。最後皇後呂雉就說了一個字:“念。”一位太監走上前去展開手中的禦旨讀到:
“普天承運皇帝詔曰:淮陰侯韓信與反賊陳稀勾結企圖謀反。經查證據確鑿。謀逆之罪,罪不可恕。根據大漢律逆臣韓信罪當處斬,誅三族。卿此。
韓信身子不由地顫抖了一下,一根繩圈從房梁上慢慢放了下來,它的另一端栓在了一口兩百斤的大鍾上。一名侍衛接住繩圈把它套在韓信的脖子上。韓信用目光掃視了一遍房間裏的所有人,皇後呂雉依舊表情冷酷,此時的蕭何微微低著頭不敢和他目光對視。他突然想起了項羽,他死之前也是那樣無可奈何但卻慷慨壯烈。但我韓信今天卻死在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他歎息又自嘲地說出他心裏一直不敢說的話:“我真是後悔當初沒采用蒯通的計策,竟被婦人和小子所欺騙,這真是天意啊!”當兩百斤重的大鍾被懸空下墜的時候,韓信的身子被吊上了房梁,沒有掙紮身子很快變得僵硬。大漢帝國的第一大功臣就這樣帶著怨恨和無奈走完了他最後的路。
上麵就是關於韓信如何死的這段曆史記載,在兩部正史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記述中大致相同。似乎很可信,但千百年來在認定韓信是否真正謀反還是被陰謀陷害引起不少爭議。的確隻要認真閱讀過這段曆史在記述中你就不難發現漏洞很多。首先皇後呂雉單憑別人的揭發(而且這個人是抱著泄私憤的心態難免一麵之詞)。不經查實就認定韓信謀反,並私自用刑處死韓信其目的就值得懷疑。其二身為丞相的蕭何,暫且不說他和韓信曾經的交情,單說大漢帝國的法律都是由他製定的,他很清楚就是殺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要經過必要的法律程序,何況要殺一個開國功臣。至少他在韓信這件事上既喪失了一個朋友應有的品格,也喪失了一個丞相該主持公正的職業操守。蕭何的聲譽從此也大打折扣。甚至有人罵他是老狐狸。為什麼會用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韓信殺掉啦?原因很簡單想殺掉他的人對他仍然還活著這件事兒感到無比的恐懼,恐懼到他們已經沒有耐心再等下去了。認為隻有從肉體上將韓信定點清除才能確保大漢帝國的安全。所以他們也不用顧忌殺他的理由是否充分。那麼韓信到底反沒反?還是記述中說的那樣他正準備和陳稀聯手謀反算是謀反未遂啦?這成了爭論的焦點。不少人還罵韓信是個孬種軟蛋,該反的時候不反不該反的時候想反,識的秤來薑賣完。就我認為,韓信從來就沒想過謀反,即使後來形勢所逼他有這種想法也並未真正付諸過行動。他不反並不意味著他是個孬種,也不完全礙於和劉邦有知遇之恩。而是他比別人有腦子。他很清楚剛剛建立的大漢帝國不是暴秦,那種振臂一揮一呼百應的造反大氣候已經不複存在了。大漢帝國為了修複戰爭創傷建國之初就推行了一係列輕徭薄稅的利民政策,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國家趨於穩定。沒有人願意去造一個為老百姓生活著想政府的反。千百年來無數的統治者都想求得一個國泰民安的真經。於是製定了一部部厚厚的法典,又一次次修改憲法。其實千言萬語壓縮成一句話,那就是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就行,民以食為天!所以在老百姓都能吃飽肚子的情況下,沒有人會為你的個人政治目的跟你去瞎折騰。比如今天的中國正處在又一個國運昌盛的時代,那些所謂的**、**、**以及剛剛出現想占領中環的一小撮港獨分子再折騰都根本沒戲。事實上從首先開始反叛的韓信王到陳稀盧綰叛逆再到後來彭越、英布造反都無一成功。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了天時。支持韓信造反的人蒯通、武涉還有後世的不少學者,都片麵的隻看到韓信的軍事才能。認為隻要韓信一造反天下就會姓韓。我查閱了一下中外曆史典籍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卓越的軍事家自己都沒最後一統天下稱王稱帝,而隻是替人打天下作嫁衣裳。如孫武、孫臏、諸葛亮、張良、劉伯溫、毛奇、克勞塞維茨。似乎隻有一人做到了,那就是那個叫波拿巴。拿破侖的。因而我得出一個結論,軍事才能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政治前途。韓信沒造反是因為造反的成功希望太渺茫。他更希望劉邦能看在他為大漢帝國立下頭功的份上放他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