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兩章有曆史錯誤,衝鋒隊和黨衛軍是完全不同的組織,是分別建立的。兩者建立時的任務與職能有很大不同,衝鋒隊是暴力組織專職是破壞,黨衛隊雖然也是暴力組織,但是屬於當時納粹黨的私人保安團隊和情報間諜刺殺組織,一般不在外麵公開使用暴力。之前說衝鋒隊是黨衛軍的前身是錯誤的說法。)
經過黨內整合和對相關業務和規則的規範化,希特勒的納粹黨進一步加強了組織度和紀律性,戰鬥力和影響力也有所提升,在部分城市和地區影響力占據主流,並且一些政府的基層人員也加入了組織,這是相當不錯的成果。
但是對比全德國的政治勢力,他們仍然很弱小,在左翼運動和右翼勢力的主流力量麵前真的隻能是一邊看的命,換句話說,連參選資格都沒有。說到底,還是影響力不夠。
而此時更糟的消息是,資金有狀況,德國的資本力量的部分納粹投資人或者傾向者減少了或者斷絕了資金,因為希特勒過於激進的觀點以及糟糕的納粹影響力,投資沒有回報,部分觀點認為因為對猶太的宣傳使得財團裏的猶太血統人員感到厭惡,起消滅一切低等種族的言論使的精英階層反感,畢竟這些人是有素養受過教育的,不是那麼好糊弄的。
參選沒人支持,進不了國會,資金有些緊張,影響力還是那個樣,這確實很頭疼。對於鐵杆憤青或者中二的元首是萬萬無法接受的,加上他本來性格就不好,很難掩飾和控製情緒,周圍的人壓力都很大,在部分會場與人交談也是牛頭不對馬嘴。
於是希特勒決定搞一把大的,他選了一個地方---慕尼黑。這是一個注定在曆史上留名的地方。
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首先這裏的底盤比較熟,在這裏組織人員和支持者較多,有利於搞事,另外一點這地方屬於巴伐利亞州,這個州的巴伐利亞邦長官卡爾、駐巴伐利亞德國國防軍司令洛索和邦警察局長賽塞爾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義團體聯係甚密,更為有利的是這幾人是分離主義者並且企圖維護君主製度,與保皇派合作並且聯係境外的流亡皇帝,來對抗共和國政府進行複辟。看起來天時地利人和可以搞個大的政變,而希特勒也急於成為政府人員,並且通過政府來推行他的政策,無論共和還是君主,對於他來說,掌握權力才是他最渴望的,所以出現了討厭皇帝的希特勒與保皇派合作的奇葩情況。更神奇的是他居然拉到了魯登道夫同誌做成員,將軍魯登道夫作為一戰的軍方實力派,他的支持對於希特勒是極為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他是納粹黨員。
此時的希特勒是躊躇滿誌的,對於他來說地方幾個領導都是支持的,又有大批小弟在這,而且又有魯登道夫這樣的一戰英雄幫忙,沒理由不成功。之前的墨索裏尼向羅馬進軍行動的成功也刺激了他的野心,墨索裏尼拉了一票人就往羅馬跑,居然就成功了,沒道理我也不成功。
然而情況是不一樣的,生搬硬套是會出事的。
對於希特勒來說朕不管了,一錘子買賣做就做了。很符合他的賭徒心理。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希特勒衝進啤酒館跑上桌子鳴槍綁人組建所謂的政府,在威脅成功後又發布演講宣布新政府成立,吹牛說全國革命正在進行中,還被一個在場的學者給記錄了,然而第二天就碰見了警察和國防軍的鎮壓,拍了幾張照片就被抓了。整個行動曆時兩天不到就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