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約定從今以後陶小草就叫桑小草了,是桑青雲和牛招娣的長女,以後等孩子長大了,陶家也不可以再來認親。總之以後這孩子跟老陶家沒有半毛錢關係了。
能把五個女兒都留下來,由此可見陶家也算是心善心軟的人家,同時兩家也約定了,不管陶小草能不能給桑家招弟弟妹妹,總之桑青雲夫婦倆也不能以任何事情為理由把桑小草送回陶家……
當然,這些事情,桑月他們並不知道。
一晃眼就過了五年,說是要恢複高考了,聽到這個消息,國內下鄉的知青全都瘋了!
沒有經曆過這個年代的人沒法理解這個年代的特殊性,哪怕是桑月,做過幾個這個時代的任務,但是她的感觸通常不是很深。主要是那些記憶太過於繁雜,而且她的元神也不完整,很多記憶其實都已經儲存起來了。
但是上張生產大隊的知青瘋了,開始瘋狂的找課本和複習資料。光是來找桑月的就有很多,因為孫壯武的課本曾經借給過桑月,桑月這都拒絕了好幾個了。
“我的課本已經還給孫壯武了,要不你去孫家碰碰運氣?”桑月已經自學了課本的知識,這五年之間她的“變化”很大。反正已經不是之前那種小心翼翼,內向靦腆的樣子,因為讀了書,她的這些變化是潛移默化,是理所當然的。
張家人也沒有半點覺得奇怪。
一開始知道桑月在讀書,村子裏的人還在說閑話呢,說張家不是對人家小姑娘很好的嗎?號稱是當親生女兒養活的?怎麼人家小姑娘想讀書還得找人借了書悄悄的看,怕不是張家夫婦倆根本就不是真心心疼人桑月的。
要不然直接送去讀書就好了,怕不是張家人舍不得錢。
說這話的是一小部分人,當然大多數人其實還是能理解的,這年代飯都吃不飽,肯送孩子去讀書的多少都有點本事家底,親生的尚且不會全送去讀書認字,更何況是領養的。
再說了,這年頭讀書也沒啥用,工農兵大學也輪不到普通老百姓。再說姑娘家到了年紀不都得嫁人,花那麼多錢,回頭一嫁人就成了別人的,那不是傻嗎?
魏玉芬被這番言論給氣得不輕,恨不得撕爛那些說閑話人的嘴。
因為有大兒子的撫恤金,老實說,老張家的家底很厚實呢。總之不是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桑月這孩子要真想念書,也不是送不起。
還是桑月安慰她,嘴長在別人身上,說啥就由著他們說,他們對她的恩情她心裏最清楚。
魏玉芬一聽養女兒那麼貼心,反倒是心懷愧疚了。當初收養這個孩子是為了報恩,她自認沒有虧待她,可要是把桑月和張秀芳放在一起,魏玉芬也很難說自己是偏心桑月的。
畢竟張秀芳是自己肚子裏爬出來的親閨女兒。可養了那麼多年,桑月這孩子又懂事,要說不親不喜歡,那絕對是冤枉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