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往事(一)(1 / 2)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我如果是能在高考時少考那四十多分,可能我現在的情況就要好得多。我可以很輕鬆地在二線的工科院校裏挑選一個技術含量更高一點的熱門專業。那麼我畢業後的就業道路就要寬闊很多,也不至於非得和一大堆人擠在這樣一個大都會裏備受高生活成本的煎熬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在當時,我對於領導們的關懷還是心懷感激的。對於我能到名牌大學上學還是充滿期待的。

這種期待的心情,在我上學後不到十天的時間裏就破滅成一地碎片。我很快就發現我很可能來錯地方了。

有在高校混過的人都知道,所謂的經管類專業其實都是一種雞肋型的專業。特別是對一些綜合性的名校來說,不設這類專業有損其大而全的崇高形象。設了其實也不甚實用浪費資源。而對於學生來說,花上四年的時間把古今中外的一大堆經濟理論背下來,然後考試合格就可以畢業了。可是踏入社會後,我不能靠著每天給老板背誦這些理論來拿薪水呀。老板才沒那麼多功夫聽你講理論呢,他要的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要的是你能給他帶來實打實的利益利潤。怎麼樣才能給老板創造利益和利潤呢?剛剛念了四年經濟理論的畢業生沒一個懂的,我估計那些教他們這些理論的老師和教授們也是不懂的居多。那麼這四年的時光不就白白地浪費了嗎?

當然凡事也沒有絕對的。我以上所說的都是針對象我這樣的,畢業後需要到社會上去打工混飯的學生而言。但大家也不要忘了,我們這個社會它不是扁平的,而是立體的金字塔狀的。社會分成多個層次人自然也分不同階層。有些人他一生下來就是個上位者,他們並不需要去經曆所謂的打工呀奮鬥呀之類的無聊事,他們隻需要管理一下我們這些正在打工和奮鬥的人就可以了。在名校呆上四年可以讓他們穿上一件金燦燦的外衣,最少可以讓他們在進行管理時更具備某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和合理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類專業在名校裏也不能說就是一無是處的雞肋。關鍵還要看是什麼樣的人在學。因些,曆年的經管班都成為眾所周知的權貴豪門班。

在這樣一個班級裏出現我這樣一名來自山區的窮小子那純屬偶然和異數。我想當初學校把我錄進這個班可能是有調節一下豪門班形象的用意吧。這就象在一大碗油汪汪香噴噴的紅燒五花肉上撒上幾顆蔥花,可以讓這碗五花肉看起來更醒目更有美感。在當時全班總共四十一名學生中,我就是那幾顆沒啥味道隻是用來點綴的蔥花,而其他的四十名同學,那可毫無疑問的都是油汪汪香噴噴的紅燒五花肉。而我們的長纓同學就是擺在碗中間最大最油最香的那一塊。

就在開學後的第一次班會裏,第一次讓我自己也深切地覺得,在這樣一個班裏我是一個和大環境格格不入的異類。

大學裏的班會其實是個民主氣氛十分濃鬱的地方。大家都是熱血青年,純真善良而且富有朝氣和活力。在那種場合裏大家都可以自由地發言,對會議的所有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看法和自己認可的解決方案,最後以公開投票的方式來作出決議。班長作為班會的組織者主要的任務是提出班會議題,收集總結主要觀點和解決方案並主持投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