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藩籬三層(2 / 2)

趙林說道:"依我看,第三層防禦難度最大,那裏遍布少數民族部落,一向不聽朝廷號令。我看應加派重兵屯駐,才能鎮服蠻夷。"

孟珙搖了搖頭,道:"那裏增兵無益,隻需擇人分布數地,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芻。就算蒙軍入侵,如果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必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費糧餉,甚至可能會激化同當地人的矛盾。"

趙林聽了,心悅誠服,道:"哥哥韜略,可比孫吳,小弟佩服之至。"

孟珙繼續道:"富國強兵,必須發展文化教育,這樣,軍民才能一條心,共禦強敵。欲興文化教育,必須創辦書院。"

"哥哥打算創辦什麼樣的書院?"

"興建公安、南陽書院,各建房層六十間,我現在身體欠佳,需要靜養。你負責書院的督造工作,建成後,我奏請陛下為書院題匾。"

"哥哥放心,小弟一定盡快建好公安、南陽書院。"

孟珙叮嚀道:"選擇有學問品行者為山長,全麵負責書院的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自上而下書院管理體製。每旬有課,每季有試。空閑時間學習騎射,培養文武二用人才。"

趙林聽了,用力點了點頭。

孟珙說道:"實現藩籬三層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大本營京湖戰區的建設。三國名將陸抗曾說過,荊州,國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爭之。若非增兵八萬並力備禦,雖韓、白複生,無所展巧。長江從上遊的秭歸到中遊的壽昌,防線漫長,既有渡口,又有關隘,處處防守的話難度極大,必須傾全國之力守住荊襄一帶。中遊重鎮江陵,四周都是良田,這樣的平原沒有阻攔,敵人騎兵能夠很快到達城下。所以,必須組織軍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漢三條河流為依托,建起堡壘和隘口。"

停頓了一下,孟珙繼續說道:"還有屯田,也十分重要。兵以衛民為天職,民以養兵為義務,兵與民相依為命,"立砦柵"與"安耕種"相輔相成。從秭歸到漢口,必須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屯田使大宋軍的後勤供應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與蒙軍長期作戰。"

趙林聽了,連連點頭,稱讚孟珙規劃有方,是古今罕見的帥才。

孟珙輕輕揮了揮手,道:"賢弟,你走吧,我在這裏要好好休息。我剛才說的事,你要狠抓落實,我等你的好消息。"

趙林神色嚴峻,沉聲道:"請孟帥放心,趙林保證完成你交待的任務!"

不久,朝廷一道詔書到達襄陽,代行孟珙職務的趙林,第一時間得知了詔書的內容。

詔書大體內容是,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趙昀特地撤銷了四川宣撫司,將孟珙的四川宣撫使改為夔州路製置大使兼屯田使。這樣四川製置司隻管轄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納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這說明,京湖戰區的重要性,朝廷君臣都認識到了。

在具體的舉措上,孟珙相當英明,製訂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後來的曆史雄辯地證明,孟珙的戰略構想和規劃,無比正確!

藩籬三層,這個整體性的防禦體係,影響深遠,直至今天,依然對兵家有不少啟迪。

一日,趙林在襄陽府衙批閱文件。一名親兵走進府衙,大聲報告:"趙隊長,孟帥有請,說有要事相告。"

趙林聽了,揮了揮手,親兵欠身退出。

齊美在一旁道:"夫君,你最近公務繁忙,消瘦多了。這個孟帥,把一大撂子事交給你做,看把你累的!"

趙林沉聲道:"國事為重,家事為輔。做這些事啊,是我自找的。有國才有家嘛,你現在能在這裏和我說話,是因為孟帥守禦有方,使蒙軍不敢輕舉妄動。"

齊美聽了,輕哼一聲,道:"孟帥當然有大功啦,他的軍功,大宋國無人能比。不過嘛,沒有夫君你的輔佐,他不可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

趙林笑道:"夫人說對了,紅花還得綠葉扶呢。我和孟帥,乃生死相依數十年的兄弟。大宋軍民團結一心,就能戰勝世上最強大的敵人!讓敵人在我們麵前發抖吧,大宋國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被敵人侵占!"

齊美脆聲道:"夫君,不和你練口才了,你快去孟帥那兒吧,他肯定等急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