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顏歎道:"我們和宋國發生戰爭,已有半個世紀了。長時間的征戰殺伐,雙方軍民死傷無數。如今宋國北伐軍、掃魔隊氣勢如虹,威不可擋,我們隻有放下身段,主動求和,才有生路。如果硬打硬拚,帝國很可能被宋國所滅,望大汗三思。"
阿術說道:"打又打不過,逃又逃不掉。大汗,伯顏將軍的話很有道理,現在我們隻有求和這條路可走了。即使宋國君臣不答應我們提出的和平條件,至少也能拖一拖宋軍進攻的腳步,贏得寶貴的休整時間。我建議把重兵調集到和林地區,大都地區以疑兵示之。為了安全,大汗必須隨重兵集團行動,先轉移到和林去,把一座空城留給宋人。"
孔和風、吳霸天、雷振輝等人同意伯顏、阿術的建議。
忽必烈沉吟半晌,決然道:"值帝國多事之秋,隻有委曲求全了。"
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說道:"大汗,你先離開大都,到上都去,然後抵達和林。在那裏養精蓄銳,準備反攻。我留守大都,誓死保衛大都!"
忽必烈聽了,慢慢點了點頭,徐徐說道:"事已至此,我和伯顏率飛騎軍主力十萬突出重圍,到上都去,暫避一時。阿合馬、阿術防守大都。時間緊,任務重,三日之內,展開行動,大家分頭準備吧。"
眾臣齊聲道:"遵命!"
大都城南宋軍大營裏,李庭芝召集軍事會議,薑才、扈萍、焦進、樊文彬等高級將領出席了會議。
李庭芝因為文天祥被元廷所殺,一直耿耿於懷,急於複仇,最近得到大都城內線人密報,說飛騎軍主力最近要突圍,遂決定主動出擊,攔截飛騎軍,盡量抓住忽必烈,向趙林報功。
李庭芝開言道:"文丞相慘死在元人之手,張世傑、陳宜中和陸秀夫一起,保著陛下,不能參加這次伐元戰爭了。據可靠消息,忽必烈開始調動飛騎軍主力,北撤上都,到和林去堅守。為擋住飛騎軍主力,我決定出動主力,攔截忽必烈,不讓其撤到上都、和林。同時報告趙帥和高雲,讓中路軍加快行軍速度,力爭在大都城外聚殲飛騎軍主力。高雲指揮的左路軍,必須嚴密監視上都、和林方向的蒙元軍,不能讓那裏的敵軍增援飛騎軍。"
眾將聽了,議論紛紛,有的讚成,有的反對,有的不發表觀點。
薑才慨然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同意李將軍的意見,出兵攔截飛騎軍,不讓忽必烈撤到上都、和林。"
扈萍緩緩道:"為將之道,要懂張弛之法,不可逞血氣之勇。眼下北伐右路軍和飛騎軍的實力相當,如果出動攔截,勢必二敗俱傷。我認為很難擋住飛騎軍北撤,很可能損失右路軍精銳,達不到戰役目的。還是忍耐一下,等北伐中路軍到來後,攻占大都,再與左路軍配合,直掏上都、和林,此乃全勝之道,望李將軍明察。"
李庭芝此時頭腦發熱,仿佛看到了飛騎軍主力被殲,忽必烈被擒,哪裏聽得進扈萍的話啊。他大聲說道:"大宋掃魔隊已經打敗了逐草教、新化平教,大都城內的不少人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要求投奔大宋。現在正是右路軍出擊的大好機會,不可錯失。就算不能全殲飛騎軍主力,肯定會有不少斬獲。我意已決,出動十萬軍馬,由我、薑才、焦進統領,擋住飛騎軍主力北撤。扈萍、樊文彬率領餘下的軍馬駐守大營,做好勞軍工作,準備慶功宴,就這麼定了!"
扈萍見李庭芝執意出兵,不少將領附和,都想趁此建功,不由得長歎一聲,不再言語。
伯顏率領十萬飛騎軍,保著忽必烈,打開大都北城,向上都進發。
飛騎軍出城不遠,李庭芝、薑才、焦進率領大宋北伐右路軍三萬兵馬,擋住了去路。
李庭芝搖動護國紫金槍,厲聲高叫:"忽必烈,我乃大宋右路軍統帥李庭芝,你休想撤到上都、和林!"
忽必烈此時沒有坐大汗車輦,而是騎著一匹高頭白馬,出陣說道:"李將軍,汝乃宋國忠勇之將,孤一向敬重你,故沒有與你大規模作戰。我已寫了和約,派使者前往臨安,要求宋元雙方停止戰爭,啟動和平之閘。宋元發生了半個多世紀戰爭,雙方均折損嚴重,軍民傷亡元數,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還望李將軍不要攔截汗駕!"
李庭芝大聲道:"我沒有接到大宋皇帝的停戰詔書,不能放你們走。大宋將士們,拿出血性,用我們的血肉,來阻擋蒙元飛騎軍北撤。擒住忽必烈者,官升三級,賞銀一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