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通說秦趙(1 / 2)

輸給萬劍,我已心悅誠服,少年不經事,不會撒謊,便如實回答:“這是鬼穀先生臨終前送給我的。”

雖是少兒稚口,但是滿堂皆驚。鬼穀先生隱居避俗,但龐涓、孫臏、張儀、蘇秦四徒早已聞名於世,更何況張儀曾貴為秦相,以連橫之策輔佐秦惠文王縱橫天下,秦人視鬼穀先生為世外仙人。聽我說鬼穀已歿,是為一驚,而我這癡呆小兒,竟然有緣獲得鬼穀先生遺物,是為二驚。

而這雙魚玉佩,在滿堂驚歎之中,早已從白起手中傳給太後、秦王賞玩。秦王喚來範雎:“範卿可見過此玉?”

我雖居於範雎府上,除了田光師父與毛遂先生,從未將雙魚玉佩示與外人。範雎也是頭次得見,連連稱奇。一奇這玉質,一半羊脂白玉,一半黝黑墨玉,兩種玉質合為一塊卻渾然天成。二奇這雕工,戰國時代未發明金剛鑽,隨鐵器的出現能雕繪龍紋、雲紋、風紋、繩紋、穀紋等紋樣,但雙魚玉佩的魚須魚鱗紋理極為細密,毫無刀刻繩磨之痕。範雎恭敬稟上:“此玉隻應天上有,必不是當世俗物。”

文武百官聞言不禁圍湊過來,相傳觀賞,都是嘖嘖稱奇。這時有人高聲賀道:“恭喜王兄,賀喜王兄。王兄酷愛珠玉,曾以十五城置換和氏璧而終不可得,今日天降雙魚玉佩之瑰寶,實乃王兄之洪福,我大秦之祥瑞也。”

循聲望去,原來是高陵君嬴市,百官紛紛皺眉不語。宣太後生有三子,長子嬴稷沉穩木訥,次子嬴市、三子嬴悝聰穎伶俐,嬴市自幼深得父親秦惠文王喜愛,所以選擇嬴稷遠使燕國為質子。之後秦武王嬴蕩繼位,卻意外舉鼎而亡。武王無子,宣太後善謀心機,取得樗裏疾、甘茂等老臣支持後原本欲立嬴市為王,恰時燕昭王與趙武靈王擁立尚不起眼的嬴稷,宣太後迫於燕趙兩國外交及軍事壓力,不得不迎嬴稷回秦繼位。宣太後覺得疚欠嬴市,對嬴市更是寵愛有加,自此以後兄弟素不和睦。今日高陵君嬴市雖然勸諫王兄納寶,卻偏偏提及和氏璧的舊事。要知道,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件秦趙相爭舊事,六國引為秦王親政後的外交失態,秦人更是視為國君之恥辱,高陵君哪壺不開提哪壺,意欲何為呢?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第二十四年,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見趙惠文王,情願以十五座城換趙王珍藏的和氏璧。趙王派出藺相如,藺相如看出秦王並非真心實意地以城換壁,在鹹陽有勇有謀,振振有詞,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王約趙惠文王會盟於澠池,趙王不敢去,藺相如陪同前往。秦王迫趙王鼓瑟,藺相如為了使趙國獲得外交禮儀上的平等地位,據理力爭,這時趙將廉頗陳兵邊境,使秦王不得不擊缶。這兩次外交事件,是秦王與穰侯四貴朝堂之爭背景下,秦王的獨立主張,但未占上風反而成全了趙國藺相如美名,被穰侯四貴引為笑話。

我哪知其中貓膩,隻是惦念鬼穀先生遺物,見眾官傳閱卻無歸還之意,不禁嚷道:“這是鬼穀先生臨終前給我的,屈癡不能獻與秦王。”

前有高陵君言語揶揄,後有癡少年童言無忌,秦王取與不取都有失身份,一時間百官也是麵麵相覷,鴉雀無聲,場麵甚是尷尬。

秦王坐在席上麵沉似水,環顧百官:“孤是曾欲以十五城置換趙國和氏璧,眾卿便以為孤是那貪戀珠寶玉器的俗末之人?“

秦王此問,百官自是不敢應答,秦王繼續侃侃而言:“我大秦七百餘年前立國,偏於中原一隅,地荒人稀。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一改秦之羸弱,國富軍強,六國不再敢輕犯我大秦。我父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南下商於,東出函穀,建下不世基業。我兄秦武王直入周都洛陽,扛秦鼎攜歸鹹陽。嬴稷自幼繼位,常念孝公變法之圖謀,不忘父王東出之野望,幸有母後、穰侯及眾卿扶持,對韓楚屢動刀兵,吞武遂,占襄城,劫掠楚懷王入鹹陽,隻為繼我父王東出之誌。但是,有一件事令孤醍醐灌頂,那就是趙武靈王秘密使秦。”

秦王所說一事,發生在繼位後的第七年。時下趙武靈王主張變法,國力大增,引入胡服騎射創新了騎兵戰法,戰力大增,在七國之中脫穎而出,一舉吞並中山國成為中原霸主。為了更好控製秦國,趙武靈王派趙臣樓緩來秦拜相,自己裝扮成貼身武衛隨同抵達鹹陽。秦王與樓緩交談,甚感失望,但觀其貼身武衛氣宇軒昂,從容有度,見識非凡,視為真英雄,欲接納為秦將。事後察覺此人正是趙武靈王,秦王派兵追殺,而趙武靈王早就見機不妙,已經馳馬脫離秦境了。

“趙武靈王以身犯險,秘密入秦,意欲何為?無非是想看看我大秦的軍要地勢如何,看看我大秦的民情風土如何,來看一看孤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趙武靈王歸國後退位,自稱主父,居於沙丘,他壯年主動退位又欲何為?選址沙丘廣袤之地有何圖謀?無非是專心研究兵法,研究遏製我大秦東出策略的兵法!”秦王拍案而起,聲如洪鍾。“所幸天佑大秦,趙國內亂,餓死主父。趙武靈王雖死,趙國餘威猶在,孤一向視趙軍鐵騎為我大秦東出的首要心頭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