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春秋】(1 / 2)

張白不管台下之人說了什麼,皆是含笑不答,待吵鬧漸息,這才道:“列位看官,實不相瞞,本來此刻應是晴晴上台,但張某特意送給晴晴的錦繡年華閣的衣裳,如今還在路上,大家切莫著急,等會定然不會讓大家失望。”

台下立時有人回道:“錦繡年華閣不是還沒開張麼?”張白道:“擇日開張,衣裳已經做好一些。”也有人說:“花魁大賽,憑的是姑娘的技藝,穿再好看的衣衫,技不如人,又有何用?”這話一出,便有不少人立馬隨聲附和。張白不予理睬,朗聲道:“不過,大家這般等著,著實無聊的緊,張某便說一段故事,也準保各位不會失望。”

不給台下再次起哄的機會,張白右手一舉,立時響起一陣鼓聲,急促有力,而後越來越緩,鼓聲卻是愈發沉重,宛若兩軍交戰之後的疆場,沉鬱淒涼,眾人為這鼓聲所震,一股慘烈氣息撲麵而來,再無人發半點雜聲。

張白靠著這鼓聲伴奏,朗聲道:“自杭州過來星沙,途遇一老者,衣裳不似今世,旁人皆笑之癡狂,我見旅途是在乏味,一時好奇使然,便問那老者:‘眾人緣何笑你瘋?’那老者撚須一笑:‘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回首一覽生平事,恍如一夢歎滄桑。’”

這是鼓聲停止,接上二胡樂聲,張白見這段雖然有些平淡,好歹沒人起哄,接著道:“我便問那老者,生平如何滄桑?那老者道:‘也罷,世人皆不信,無謂多一個。隨即便講了生平之事,當真是起伏跌宕,天下無雙,如今說於眾位一聽,信也好,不信也罷,權當故事而已。”

說道這裏,鼓聲再響,夾雜著笛聲,吹笛者實在高明,小小一管竹笛,卻能吹出各種聲音,如萬馬奔騰,兩軍相接,兵戈交加,配上鼓聲,眾人也仿佛置身戰場,看萬軍廝殺。

張白詠聲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正版《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渾厚濃重,氣勢磅礴,卻又道盡滄桑,震撼人心。張白另加了開頭,而後便是依羅蕭所寫,娓娓道來,語氣應著劇情而變。羅蕭這故事確實寫得不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更為精妙的是,伴奏也跟劇情配合的極佳,相得益彰。

張白講了幾段,選了個極有懸念的地方,停住不講了,說道:“今日便講到此處,眾人有興再聽的話,星沙錦繡年華閣開張大吉之日,有專門說書人講於眾位聽。”這般故意調人胃口,眾人心裏急切,卻又奈何不得。當下便有人問:“錦繡年華閣何時開張?”

張白也知此時說不出確切日子,可信度就會大大下降,估計了一下,道:“五天之後。還望眾位前來捧場。”這般為錦繡年華閣打廣告,畢竟台下有不少看客都是生意人,見張白這等手段,皆是深感佩服,畢竟大多數看客依然被帶入故事,隨著那回到過去,附身曹孟德之的青年才俊而喜,隨著那人而悲。而羅蕭寫的《九星連珠回漢末》,就文學價值而言,比之張白所知的那本《三國演義》,相差不少,但羅蕭確定了一個主人公,之中還加入了自己一些癡夢妄想,比之《三國演義》,自然要“好看”一些。

混不管眾人牢騷不斷,張白道:“可憐那貂蟬,亂世紅顏,身不由己,最終是否能於附身孟德比翼雙飛,實在令人揪心。”說起方才的故事,眾人以為張白或多或少會透露一些後續情節,一時又是安靜下來,凝神靜聽。

張白神色悲哀:“說起那佳人貂蟬,張某又想起一人,遙想當年美人西施,真想跟那老者故事中說的一般,夢回春秋。”

張白說完“夢回春秋”四字,忽地在場所有燭火燈籠俱都消失不見,眾人一片驚慌。小櫃子幾乎本能擋在孝康王身前,繃緊全身神經。

孝康王先是眉頭一皺,繼而笑道:“小櫃子讓開吧,這是那張小子的花招。”眾人不安的唏噓聲中,忽地二樓亮起幾盞燈籠,下麵掛著一塊錦旗,上頭四個大字--夢回春秋。

同時樂聲起,各種樂器聲交錯,非但沒有在場之人想象之中的互相幹擾,反而營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聽覺感受,點點引著節奏的鼓聲,古箏、橫笛、琵琶,還有張白臨時找來的一些金屬,相互撞擊之時,聲音清脆,跟鼓聲節奏一致,當真營造出夢回春秋的意境。

原來不知何時,所有的火燭燈籠旁邊,都已站了一人,手執竹管,有的拿著黑布,“夢回春秋”便是暗號,張白一說出來,那些人便立時以黑布蒙上燈籠,用竹管罩住火燭,是以所有的燈火,才會頃刻之間,一起“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