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聽了那本地人的話,臉色更是白得嚇人,其實剛剛醫生看的時候,她並沒有完全說實話,當時以為隻是痛得太厲害了,現在蘇娜回想起來,小腹裏的確像是有什麼東西在蠢蠢欲動。“難道真的中蠱了嗎?”蘇娜越想越心驚肉跳。
她雖然對“蠱”這東西了解不多,平時也隻是在相關的民間傳說中見過它的身影,但從那些描述當中,蘇娜也十分清楚這蠱毒的厲害。
相傳苗人善用蠱,這與他們崇拜祖先、並信仰自然萬物為鬼神的民風有關。在古代,坐落於邊遠山區裏的少數民族通常都被當權者視為異物怪胎,因為風俗習慣、甚至穿戴服飾上的不同,就會引起當權者的鄙夷和不滿,更有甚者會以清除異己為借口,對這些族人進行屠殺。
苗人久居深山,又不擅長使用兵器,交戰中往往處於弱勢。但他們天生就熟悉運用自然界賜予他們的一切。為了抵禦外敵入侵,“蠱”這一物種就應運而生了。
傳說苗人製蠱通常會選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那天,那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各種毒物百蟲毒性最強的一天。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在這一天,人們習慣要喝雄黃酒,掛藥包,為的就是這個緣故。
而“蠱”這東西通常是用“五毒”製成,何謂“五毒”,就是: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樣令人望而生畏的動物。平常人見到這些東西都會避之不及,而在苗人的眼中,這就是製勝的法寶。
製蠱之人將這五種毒蟲放置於一個特製的小木盅內,讓它們困在一起自相殘殺,把最後沒死剩下的這個活物悶死,曬幹,外加毒菌、曼陀羅花等植物,及製蠱者自己的頭發,一起研成粉末,便可以成為“蠱”。
這種方法,史書上是有記載的。《嶺南衛生方》雲:“製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蠱的種類繁多,按其引發的後果不同,可以分為如下幾類,簡單介紹一下:
金蠶蠱: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日流血而死。
而關於這個“金蠶蠱”,又被成為“蠱王”。它是一種無形的蟲靈,能替人做事,最勤於衛生。苗人當中,凡是家居整潔的人家,便被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它的製作過程又與其他蠱毒有所不同。
金蠶蠱的製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蟾蜍、壁虎等12種毒蟲,埋於十字路口,經49日後取出存於香爐中,即成為金蠶。
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它的傳說。如:
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因此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就先插一根給它看,之後它便能把整畝的秧苗插好。它還勤於灑掃,當你一進家門,隻要用腳在門檻上一踢,回頭看見門檻上的沙土忽然沒有了,你便可知道這家人養著金蠶蠱。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把養金蠶說成是養挑生。金蠶蠱是一般放在尿缸邊或沒人到的地方,還不能讓人知道,否則便要敗露,招致殺身之禍。
這金蠶還能變形,有時形如一條蛇,或是一隻蛙,有時則是一個屋上地下到處跳走、穿紅褲的一尺來高的小孩。
而養金蠶的人家,通常很少有人生病,而且養的牲畜很容易長大,牲口也不會突然發瘟而死,最重要的是,金蠶能聚財暴富。
根據苗人的說法,這金蠶還好吃人。每到年底,主人都要在門後和金蠶算賬,說今年打破了碗匙若幹,虧本很多,沒有剩餘,明年再買人飼它。若你說今年得利,那家中的人就會漸漸死亡,這就是被金蠶所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