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變(1 / 2)

“進退都是死,那就不如......殺出去!”事已至此,蔡琿也沒了後招,他這個天山七劍的第一劍,雖然綜合實力不弱於周瑜,但隻論起智謀來,還是計輸一籌。

如今這個絕境,隻有正麵突圍,能逃出幾個算幾個了。

蔡琿以劍代令旗,長劍直指周瑜中軍,被身後的火光逼的走投無路的荊州兵發出一陣呐喊,向江東軍衝了過來。

周瑜看到瘋狂撲來的荊州兵,嘴角卻帶起了一絲冷笑,同時高舉右手,伸出三根白嫩修長,堪比女子柔夷的手指。

“三,二,一!”

“一”字出口,周瑜的右手猛然落下,隨即,在江東軍後陣暴起了一片飛蝗般的箭雨。

“嗖嗖嗖——”

一道道寒光從天而降,雖然有將近三分之二都射在了樹幹上。但是周瑜毫不在意,因為這片箭雨的基數太大了——這一波箭雨足有三千箭,哪怕是剩下的三分之一,已經足夠給這些荊州兵造成大量的殺傷!

一朵朵血花濺起,蔡瑁軍中將近七百人握著插在身上的箭杆倒在了地上。

但是後麵的荊州兵管不了這麼多了,他們身後,大火已經飛快的蔓延了過來。他們能做的,隻有踏著同伴的屍體繼續前進。甚至有些同伴隻是受了傷還沒死......也已經被他們踏成了屍體!

然而,就在最前陣的荊州兵離江東軍還有二十步遠的時候,最前方舉盾的江東兵突然有一半將手中的火把扔了出去。

“這是什麼怪招?”蔡琿皺眉,“擲斧我知道,擲火把......能有什麼殺傷?”

數百隻火把在半空劃過一道道弧線,準確的落在了荊州兵中陣的腳下。

“轟——!”

立刻,荊州兵腳下的地上,熊熊烈火燃燒了起來!

蔡瑁的臉色終於變了:“是火陷阱!這些浸了油的麻繩隻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實際上對方在自己軍陣前方已經設下火陷阱了,為的就是讓我們自投羅網。周瑜......真不愧火神之名啊!”

腳下是黑油、幹草和硫磺,隻不過被一層浮土遮蓋住了。正處在中軍的數百荊州兵毫無防備,立刻化作了一個個人形火球。倒在地上打滾哀嚎,立刻又引燃了更多的友軍。

“現在不是稱讚周瑜的時候!”文聘惡狠狠的道,“快想辦法,還沒接近敵陣,咱們已經減員三分之一了......咱們還出的去嗎?”

“如果對方統兵者不是周瑜,就算隻剩三分之一我也衝的出去!”蔡琿厲聲道,“但是......你以為水鏡五奇是那麼好對付的嗎?”

火陷阱一起,頓時將荊州兵又從中截斷成了兩部分。荊州後軍因為火陷阱的原因無法上前,前軍卻也因此無法後退,成了一支孤軍。

正在這時,隨著周瑜一聲令下,那些扔掉火把的江東軍又紛紛掏出手弩,架在了盾牌上。

一般來說,短弩是很少作為主戰兵器出現的,因為短弩的製作成本相當高,雖然作為單兵武器是不錯的選擇,卻不利於集群使用。

所以,在技術條件和資源都不支持的情況下,構造更簡單的弓箭就成了大規模裝備軍隊的不二選擇。

其實這個道理同樣應用在刀劍上,中國的刀劍為什麼逐漸走向沒落,到了明朝時,士兵們的戰刀甚至不如倭寇的武士刀。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產量!

中國地廣,人多,兵自然也就多。如此一來,就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來支撐足夠的兵力。如此一來,誰還有心思用精煉的鍛刀法,基本都是大量的製式裝備了。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流水線作業生產的東西,產量雖然上去了,質量反而不如那些千錘百煉,反複淬火的武士刀。

弓弩也是同樣的道理。製造一張弓需要的材料是什麼?一段合適的木料(或者鐵胎),再加上一根弓弦(基本是各種動物的主筋,比如鹿筋、虎筋等等)。這就算齊活了。

那麼,一把弩呢?

就這麼說吧......作者本人,甚至到現在都沒查到弩的詳細構造方法。作者所知,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

其中最重要的“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的一個叫“郭”的東西內,弩機前方還有用於掛弦的“牙”,“牙”後還有“望山”用於瞄準。在銅郭的下方有 “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這隻是個粗略的介紹而已,但是由此可見,其製作難度比起弓來自然是不言而喻。(當然其實本人也很推薦各位朋友若有興趣不妨去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