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飛之前隻是粗略地看了一下,並沒有仔細觀看,但是現在當他把火光,移動到那劍的上麵的時候,他驚訝得下巴差點沒掉地上。
蘇飛做夢都沒想到,這最後一把劍居然隻是一把木劍?
木劍?
沒錯,的確是木劍。
蘇飛悄然拿起那柄木劍,那劍拿在手中手感非常輕,一點劍的重量都感覺不到。這樣的一把劍,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神兵?
蘇飛想不明白……
……
其實,劍這種東西,也跟人一樣。
這就好比第一把劍,莫邪。莫邪劍,鋒利,衝動,削鐵如泥。
“淩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二十歲前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年少、衝動,以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卻不知道此時的他們,僅僅隻能與“河朔群雄”一爭短長而已。
“斷腸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穀。”三十歲前,正當闖蕩江湖、建功立業的時候。青春熱血,難免犯下錯誤。-人年輕的時候都會犯錯的,而且會是不堪回首的錯誤。當我們年老體弱的時候,再回首,依舊羞愧難當。唯有“棄之深穀”,以期引以為戒。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歲後,圓滑老辣,於人於事,漸漸看透。所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結合到武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此時的獨孤求敗,橫行天下,無人可比。春風得意之際,想必也開始回首前塵、總結半生。這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麼回事,天下無敵卻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變得注重起個人的修為來了。重劍便是這個時期心境的最佳解讀,同時這也是對於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讀--舉重若輕、沉穩老成。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四十歲後,漸近知天達命的年紀,也正是漸近“無劍”的時刻。
此時,人依然無敵於天下,可說已經感受到了獨居頂峰的那份寂寞。
當人已經完成了一生的夙願、達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標之後,其實,人生也已經基本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這把年紀,人還有什麼追求的呢?還有什麼欲念呢?沒了,也不應該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時,還存欲求,必為貪欲妄求。此時,人已經漸漸到了無欲無求的時候,放棄手中的劍,隻是時間問題。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歸位了。
“無劍勝有劍”,在武學上,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修為,在人生態度上,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
知天達命,便是收放自如、隨遇而安的人生觀。
無劍也是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界。
這種境界,不需要劍,不代表就一定沒有劍。
隻是沒有用劍的理由而已。唯有收放自如、隨心所欲,方為“無劍”;物我兩忘,於人於事再不執著,才是“無劍”。這也就是為什麼,長春子第七把劍,是木劍的道理。
到了這個時候,什麼都可以當劍,即便是木劍,或者無劍,也能參悟到劍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