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景泰帝精舍。
“這個徐……什麼?這篇治河策作得真是不錯。真真沒想到,他竟然有這樣的本事!”景泰帝一頓,回頭問時候在身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申桂:“徐元玉現在改成什麼名字了?”
最近一段時間,景泰帝王有心在臣民麵前做出一副有為之君的架勢,對於桑幹河的治理工程也盯得非常緊。
中國自古都是天災多法之地,特別是在明朝以來,幾乎每過一兩年就有場大大小小的天災發生,水災、旱災、蝗蟲、地震……就沒有消停過。沒遇到災年,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流民。這些失去生計的百姓四下流動,一不小心就會生起民變。
有史以來,多少王朝就因為賑濟災民不利,以至天下糜爛,而滅亡了。
蝗蟲、地震、旱災也就罷了,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控製。倒是水災,可以事先預防。
因此,治河乃是曆朝曆代最最要緊之事,但凡有政治抱負的君王,一旦國家財政允許,都會在這上麵投下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明朝又特意設置了了河道總督衙門用來專門治理黃河、淮河,駐紮山東濟寧。河道總督一般以都禦史部尚書或侍郎職銜,是個省級部門。
明朝的黃河水患較之前朝為輕,而且,黃河遠在河南,距離京城又有千裏之遙,就算那邊治理得再好,京城這邊也感受不到。
倒是桑幹河河防因為長年失修,每年總有潰幾次堤,淹一些土地、房屋,如果能夠治理好了。那政績可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別以為皇帝就不需要政績,實際上,如今的大明朝國有二主,臣民們心中都有一杆子秤在衡量誰才是合格的大明朝之主。
所以,景泰帝決定在桑幹河治理工程上大幹快上,樹立有為之君的形象。在以前,他讓於謙主持北京戰役,守住京城之後,在軍事上已經大大地超過了太上皇。如今,也該在民政上有所作為了。
為此,他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將內帑的銀子都拿了出來做工程款。
可是,工部尚書石璞好象對這事不是太感興趣,上折請辭。其中還隱約表達出自己的強在帶兵治軍,對於河工就是個外行,就怕將這件事給幹壞了,還請陛下另選賢能為好。
確實,石尚書是不懂得怎麼治水,外行領導,搞不好就適得其反。
景泰帝心中也深以為然,可是,一時間他卻不知道去哪裏尋這麼個人來擔任河漕總督一職。人才難得,就算有人有這個才能,怕就怕他不跟自己一條心。
今日見到徐有貞所上的治河策,寫得有理有據,對於如何治水又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頓時叫景泰帝精神一振。心道:這個徐元玉被朕冷落了一陣子,想必性子也磨平了,正欲大用。卻不想他竟然有這個本事,倒是個適合的人選。這件差事交給他,朕也放心了。
申桂朝前挪了一步,低聲道:“回萬歲爺的話,叫徐有貞。”
“好好的名字,怎麼說改就改了。”景泰帝有些不快,姓名乃是父母所賜,豈能輕易變更。
申桂笑道:“萬歲爺前番要壓一壓徐編修,所謂使功不如使過。如此,徐有貞感念聖恩浩蕩,自然要忠於王事。隻是,陛下的恩典那徐某如何知道,不禁有些灰心喪氣,平日間也諸多怨言。”
景泰帝:“怨言,怎麼說?”作為一個君王,最關心的是臣子對自己的忠誠,尤其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
不覺坐直了身子。
其實,徐有貞所上的折子在遞到司禮監之後,申桂就已經讀過。這一讀之下,也是震驚。明朝實行的是科舉取士製度,朝中百官書呆子居多,如徐有貞這種精通俗務,人情練達的能臣稀少,至於懂得治水的,更是少之又少。
折子中所提的束水攻沙之法更是聞所未聞,叫人禁不住拍案叫絕。
他也知道這個徐有貞以前雖然是太上皇的近臣,可一直不受重用。而且,他又熱中功名,輕易就能拉過去。這人雖然行不端,卻非常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