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熔煉礦石的工作區,扶蘇一行人又來到了專門打造兵器的匠房。在這裏,幾千名工匠大多赤裸上身,露出滿是肌肉的健碩身軀在奮力揮錘,對扶蘇一行人的到來似乎都沒有反應。一則是這些工匠都不認識扶蘇,二則是嚴格的律法容不得他們在工作中有絲毫的分心。
在一旁的武器架上擺放著許多半成品的青銅劍,扶蘇記得秦劍比一般的關東六國鑄造的劍長出許多,於是問道: “工師,為何關東六國的青銅劍隻能在二尺六寸以內(大約六十厘米),而我秦國的青銅長劍卻可長達四尺以上(大約九十厘米)呢,這是何道理?”卻洗見扶蘇迷惑不解,不禁自豪道:“那是當然,我國的青銅劍鑄造技術是當世最先進的,也有不傳之秘的。此處是工師頡掌管的,不如請他為公子說明吧~”
一位大約五十歲上下的老年工師出列說道:“小人頡,拜見公子~”
“不必多禮~”
工師頡清了清嗓子,說道:“方才工師卻洗已經說過了,鑄造最好的劍,青銅和錫的混合比例是關鍵。四分青銅一份錫的比例下金水的堅硬程度和柔韌性將達到最完美的程度,這是秦劍鋒利與否的前提。另外要想秦劍超過一般常例,達到二尺六寸以上,秘密就在於秦劍的外形上,公子請看。”
說著,工師頡從架子上取下一把半成品,用手指輕輕地按在劍身上。“從劍柄到劍鋒處有二寸又二的長度,叫做劍格。劍格比其它地方寬且厚,這麼做是為了增強劍身根基的牢固性;而由劍格到劍鋒處,蘭葉形的劍身便逐漸變窄,兩鋒之間呈垂直的頂角,且劍身有八麵。緊接著便是內凹的一個束腰,束腰之後又逐漸加寬。其中束腰對兩刃八麵的秦劍的長度十分重要,可以起到‘風槽’的作用,從而增強刺殺的速度和力量。同時,劍身寬的地方厚度減薄,劍身收束的地方厚度加大,寬同厚的程度可以說是按相反的方向來變化。”
工師頡的手指在劍身上輕輕劃過,“這複雜的外形,既可以使劍身能吃更大的力不易折斷同時又保持了一定的彈性,而且劍身也不會過於沉重,揮動起來不會吃力。這便是我秦劍為何能夠長達四尺以上的原因了!”
“原來如此~~”扶蘇點了點頭,“走,我們去下一處地方看看~~”
“諾~~”
在武庫令和一眾工師的帶領下,扶蘇又來到了下一個工房。這是專門生產大型兵器如長矛、戟、戈等長兵器的地方。
“呃?這裏也生產短劍嗎?”扶蘇從架子上拿起一把看上去像是還沒有安上柄的短劍。
“公子,這不是短劍,而是鈹。”隨行工師中一位一直沒開口的中年工師上前一步說道:“小人虢,是這個匠房的工師~”
“鈹?鈹是什麼兵器?”扶蘇問道。
“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麵為六邊形,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後裝長約一丈三尺(約3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
工師虢又從架子上取下一支矛的頭,繼續解釋道:“鈹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製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銎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鈹的長柄末端裝有銅格,鈹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鈹和鈹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的趙、楚、燕等國,扁莖銅鈹主要流行於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