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王朔的作品(1 / 2)

第九十五章 王朔的作品

與王朔有關的影視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有些作品裏帶點烏迪艾倫的風格,這是我喜歡的。有些作品裏也冒出些套話,這就沒法喜歡。總的來說,他是有藝術成就的,而且還不小;當然,和烏迪艾倫的成就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現在他受到一些壓力,說他的作品沒有表達真善美,不夠崇高等等。對此我倒有點看法。有件事大家可能都知道:藝術的標準在世界上各個地方是不同的。以美國的標準為例,到了歐洲就會被視為淺薄。我知道美國有部格調高尚的片子,說上帝本人來到了美國,變成了一個和藹可親的美國老人,到處去助人為樂;聽見別人順嘴溜出一句:感謝上帝……就接上一句:不客氣!相信這個故事能使讀者聯想到一些國產片。這種片子叫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看了,一定會覺得淺薄。法國人對美國電影的看法是:除了烏迪艾倫的電影,其它通通是狗屎一堆。

相反,一些優秀的歐洲電影,美國人卻沒有看過。比方說,我小時看過一些極出色的意大利電影,如《羅馬十一時》之類,美國人連聽都沒聽說過。為此我請教過意大利人,他們皺著鼻子說道:美國人看我們的電影?他們看不懂!把知識分子扣除在外,僅就一般老百姓而論,歐洲人和美國人在文化上有些差異:歐洲、尤其是南歐的老百姓喜歡深刻的東西,美國人喜歡淺薄的東西;這一點連後者自己也是承認的。這種區別是因為歐洲有曆史,美國沒有曆史所致。

因為有這種區別,所以對藝術的認識也有深淺的不同。假定你有深刻的認識,對淺薄的藝術就會視為庸俗──這正是歐洲人對美國電影的看法。現在來談談我們中國人民是哪一種人。我毫不懷疑,因為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是全世界最深刻的人民。這一點連自以為深奧的歐洲人也是承認和佩服的。我在國外時,從電視上看到這樣一件事:美籍華人建築師貝先生主持了盧浮宮改造工程;法國人不服,有人說:美國人有什麼文化?憑什麼來動我們的盧浮宮?對此,貝先生從容答道:我有文化,我是中國人哪;對方也就啞口無言了。順便說說,烏迪艾倫的電影,充滿了機智、反諷,在美國電影裏是絕無僅有的。這也難怪,他雖是美國籍,卻是猶太人,猶太文化當然不能小看。他的電影,能搞到手的我都看過,我覺得他不壞;但對我來說,還略嫌淺薄。略嫌淺薄的原因除中華文化比猶太文化曆史悠久之外,還有別的。這也難怪,在美國的中國人當時不過百萬,作為觀眾為數太少;他也隻能遷就一下一般淺薄的美國觀眾。正因為中國的老百姓有曆史、有文化、很深刻,想在中國搞出正麵謳歌的作品可不容易啊;無論是美國導演還是歐洲導演,哪怕是猶太導演,對我們來說,都太淺薄。我認為,真善美是一種老舊的藝術標準;新的藝術標準是:搞出漂亮的、有技巧的、有能力的東西。批判現實主義是藝術的一支,它就不是什麼真善美。王朔的東西在我看來基本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烏迪艾倫也屬這一類。這一類的藝術隻有成熟和深刻的觀眾才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