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天下壯

長江三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到宜昌南津關,地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等五縣市,全長192公裏。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段峽穀組成,故名“三峽”。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三峽說:“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峽內激流翻滾,驚濤拍岸,回環曲折。

三峽風光各具特色,瞿塘峽挺拔險峻,巫峽幽深秀麗,西陵峽灘險流急。三峽兩岸峰奇巒秀,千姿百態,時而絕壁前阻,“山塞疑無路”,時而峰回水轉,“灣回別有天”。

三峽不但風光奇絕,而且還有許許多多名勝古跡,伴隨著許多傳奇故事,宛如一座超級的巨型曆史博物館。這裏既有帝王將相的風流韻事,也有文人墨客的行蹤。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經三次經過壯麗的三峽,留下不少詩作。公元725年,李白25歲時第一次經過三峽,他寫道:“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宿巫山》)公元758年,由於受永王李麟牽連坐罪,詩人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梓桐),第二次來到三峽。“巫山夾#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中,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寫得淒淒戚戚。詩人二過三峽到白帝城。由於大赦,李白絕望的心頭添入了生機。翌日,詩人返舟東下,踏上了三過三峽的行程,並寫下了千古絕唱:“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除李白外,杜甫、劉禹錫、李賀、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遊、範成大等都曾遊過三峽,寫出了許多不朽的詩作,使三峽大放光彩。

2001年5月1日下午6點,我從重慶順流而下,客輪經過一夜一天的航行,5月3日就進人了奉節縣。我知道已進人三峽第一峽——瞿塘峽。欲過瞿塘峽,先闖夔門關。在瞿塘峽口,南岸白鹽山拔地而起,江北赤甲山從天而落。“兩山夾抱如門閥,一穴大風從中出”,這是著名的三峽門戶——“夔門”,亦稱“瞿塘關”。它似兩座擎天石壁,上懸下削,危岩欲墜,壁立對峙。“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全川之水彙於門下,奪路爭流,激起洶湧的浪濤,發出雷鳴似的怒吼,更增添了夔門的雄偉壯麗,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夔門之北,是古雅瑰麗的白帝城,相傳最早為王莽時期在蜀自稱“白帝”的公孫述所建,三國時劉備“白帝托孤”也是指的這裏,由於時間關係,我未到白帝城拜謁。

8公裏的瞿塘峽很快就過去了。客輪到了巫山縣停了下來,目的是讓大家遊覽北岸大寧河內的小三峽。小三峽是長江三峽段第一大支流大寧河在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全長50公裏。它一江碧水奇峰壁立,竹木蔥蘢,猿聲陣陣,饒有野趣,是一幅巧奪天工的自然畫廊。5月3日上午天氣晴朗,大寧河口遊人如織。因是“五一”長假,當時遊客近2萬人,130條遊船都不夠用。無奈,我們一行6人同船工商量坐在船頭上麵。坐在上麵雖然有遭浪打衣鞋濕的危險,但兩岸風光看得清楚,又便於照相,還有點“妹妹坐船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