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上海的建築

因家住虹口區,每次我都是從東長治街步行到外灘的。走到外白渡橋,我總是愛回頭看看雄峙在浦江和蘇州河交彙處的上海大廈,然後依在橋的石欄上注目蘇州河及水上拖船。移目到浦江時,隻見江水和河水交界處天然劃了一個鮮明的界線,真有點“河水不犯江水”的味道。蘇州河正在改造,河水變清後這條鮮明的界線將會自動揩掉。

然後,我就沿浦江中山東一路邊走邊看,這裏有50幢風格各異的樓宇,有羅馬式的、哥特式的、巴洛克的,古典的、中西合璧的風格,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在這個方圓不到一公裏的土地上有113幢銀行。這些建築構成了上海現代曆史中異常生動和精彩的章節。中山東路12號浦東發展銀行,就是原彙豐銀行。1921年動工,1923年建成,建築麵積達3.2萬平方米,其式樣是所謂新希臘式,共7層。大樓的門前還特地放了兩個引人注目的銅獅子。據說這兩個銅獅子是在英國鑄造的,鑄成之後就把模型毀掉,這樣,它們的樣子便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了。這座建築自1923年落成起,多年來普通中國人就沒能踏進過這扇門,從前彙豐銀行的營業大廳是洋人的地盤,華人隻能走側門去“華人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彙豐銀行業務縮減,難以支付稅金,遂遷往圓明園路。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搬入這裏辦公。一晃40年,1994年,上海市政府決定恢複外灘金融街的風采,市政府率先搬離外灘。1996年12月12日,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下了這座樓,開始修複。花崗岩石的外牆經過修複後潔淨如新。在大樓修複期間,

上海交大青銅藝術公司的專家應浦發銀行之邀,“克隆”了這對獅子,並且以上世紀20年代的風格製作了大樓裏全部的銅窗門。

中山東一路20號和平飯店北樓,老上海叫它“沙遜大廈”。這座12層的哥特式建築,建成於1929年。它的外牆用上等的花崗石砌成,而它的大廳地坪鋪的是意大利的大理石,浴室水龍頭也是銀製,大廳內古銅色的鏤花吊燈閃爍著典雅的氛圍。沙遜大廈當時就花了1800萬美元,建成後被譽為“遠東第一樓”。

沙遜家族是英籍猶太人,老沙遜是老牌鴉片販子。1845年在上海設立老沙遜洋行。1931年,其孫子維克多?沙遜從印度回到上海,建造沙遜大廈。此外,還建造了華懋飯店、都城飯店、河濱大廈、漢彌爾登大廈、華懋公寓等。在上海解放前,沙遜擁有1900幢房屋。在舊上海,十層以上的髙樓共有28幢,沙遜一人擁有6幢。沙遜和他的團夥哈同,擁有南京路上大部分房地產所有權。

沙遜仗依著英帝國主義的戰艦和大炮,在上海販賣鴉片和軍火,吮吸著中國人民的血汗,使舊上海蒙受著恥辱,甚至連當時國民黨政府主管的“中國銀行”也免不了受辱。1934年,中國銀行擬在毗鄰沙遜大廈的舊址,建造一座當時遠東最高的34層的銀行大廈。地基打好以後,正在動工興建時,蹺腳的沙遜出來了,他說:“外灘屬於英國租界,在沙遜大廈旁邊建造大樓,其髙度不得超過沙遜大廈的塔形錐頂。”中國銀行不服氣,雙方打起官司,一直打到倫敦,結果當然是中國銀行敗訴,不得不攔腰砍掉18層,而成為16層,連屋頂也被削成平。

因為隻有這樣,中國銀行的大樓才能比沙遜的大廈尖頂低30公分。

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蓋比別人髙的大樓,真是荒唐!然而這是嚴峻的史實,因為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啊!

外灘的每幢樓都有一個驚奇的故事,每幢樓都是舊上海、舊中國的曆史縮影。中山東路13號海關大樓,從1927年大樓建成,“威斯敏斯特”鍾樂就伴隨著外灘的風風雨雨。1949年5月25日,鍾樓上升起了黃浦江畔第一麵五星紅旗。“文革”期間,海關大鍾曾經敲奏過“東方紅”。20世紀80年代,在英國女王到上海訪問前,大鍾又敲起了“威斯敏斯特”。無論鍾聲如何變化,大鍾都始終準時。72年來,已有4代護鍾人守著它度過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