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雷 達
傳記文學 《 江隆基的最後十四年 》 不是一本普通的傳記,而是一本奇特之書、感人之書,隨著傳記敘事的跌宕起伏,一幕幕激烈的曆史場景,一段段思想交鋒的曆程,一件件沁人肺腑的溫暖記憶,透過作者生動的文筆展現開來,使之承載起豐厚的社會曆史內涵和文化哲理思考。一般的傳記很難達到的這樣的境界。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它又是一本想找都很難找到的活生生的關於校園的曆史實錄。他們的前輩老師們、學生們,當年是怎麼生活過來的,他們遭遇了什麼,似乎處處難以想象,但卻在書中得以真實飽滿地呈現。這本書的難得之處還在於,它寫的是一個大教育家,是大學校園的生活,這被認為是最難寫、最枯燥、最難出彩的題材,然而作者竟寫得這樣有聲有色。它寫出了建國初期到文革初期十七年的大學校園裏的風雨縱橫,來龍去脈,鮮活而具體,沒有常見的抽象化、羅列化的毛病。
《 江隆基的最後十四年 》 一書,首先寫活了江隆基的一生,用豐富真實的曆史資料、生動鮮活的文學語言,為讀者呈現出這位傑出教育家、大學校長的真實形象,也是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容量甚大。江的一生,比一般人要豐富深厚得多。在某種意義上他是特立獨行的,尤其在極左思潮肆虐的年代,更顯現了難能可貴的獨立思考精神。他留下了一筆思想遺產,也折射出了曆史的教訓。
江隆基無疑是我國傑出的教育家。他早年就讀北京大學,後留日、留德,回國後致力於革命戰爭時期的高等教育——陝北公學、華北聯大、延安大學;建國後先是在北京大學後來到蘭州大學,都是擔任主要領導人。傳統文化的哺育,現代西方文化的熏陶,革命戰爭的鍛煉,鑄就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不僅有豐富的教育實踐,也有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思想, 《 試論高等學校工作的經驗 》 一文,可以看作是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來看,仍能感受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真正價值。他尊重知識,愛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規律。北大七年,他尊重馬寅初、周培源、湯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學者,辦出了北大“發展最好的時期”;蘭大七年,他排除各種幹擾,不顧“左”的威壓,為林迪生、左宗杞、鄭國錩、朱子清、趙儷生等著名教授落實政策,辦出該校曆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
江隆基不僅是當之無愧教育家,還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他對是非有很高的判別能力,敢於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隨聲附和,聽風辦事;不願做違心之事、發違心之論。平日工作不圖虛名,不擺“花架子”,有基於“定見”的“定功”。他年複一年地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年、學期工作的總目標和任務,基本不提新口號。1950年代初,他工作較順利,1957年及其後,他變得“跟不上形勢”了,曾因不同意提“建設共產主義新北大”的冒進口號而觸怒康生、陳伯達,隨後遭到批判,流放西北。但他不計較個人的進退得失,仍然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貫穿到實際工作中而夙興夜寐,孜孜以求。正如作者所寫,江隆基在蘭大的七年是“前有風,後有浪,左有籬笆右有牆”,政治運動連續不斷,當政治上糾“左”時,他感到比較“合拍”、“得心應手”;“反右”時他就顯得“被動”、“力不從心”了。雖然公道自在人心,但他的心情卻經常不舒暢。正當他竭盡全力將地處大西北的蘭州大學推向全國高校前列的時候,康生一次陰陽怪氣的私人造訪,為他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文革”初,康生多次宣稱“江隆基不是自己人”,這就注定了這位深受北大蘭大兩校愛戴的教育家的悲慘命運。
江隆基的道德、人品為當年兩校師生稱讚。古代士大夫提倡“立功,立德,立言”,江隆基都做得到位。他一生以塑造全麵發展的完美人才為自己的教育理想,但他又首先是以這種理想塑造自己。無論從功業,還是從個人素質來講,都可以稱為是一個全麵、模範、克己的人。他的高尚道德,基於一種自覺的、來自東西方文明精華的道德觀念。由於自覺,他的道德實踐貫徹於他公私行為的各個方麵。他是努力實現知與行相統一的人,無論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還是在家庭生活中,無論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交接進退時,還是在那“文革”初期雨驟風狂的時刻,盡管非常之難,他始終都是一個閃耀著道德光彩的人。這方麵,書中有大量非常感人的事跡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