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篇

畫了句號的生命與沒有句號的曆史

曆史為江隆基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然而,人生都有句號,曆史卻沒有句號。

今天,江隆基和他的時代都成了曆史。今非昔比,他所創造的業績成了昔日沉重的輝煌,他的教育思想放今天也應與時俱進,他的同事們大都謝世,他的學生們也都進入遲暮之年;今天的北大和蘭大,就其辦學規模和教育水平都遠非當年可比,都是國家重點建設的“985”大學,都在為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而奮進,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承擔著培養人才和科學創新的光榮使命!北大的實力更雄厚、步伐更快一些,已經明確提出了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然而曆史作為一麵鏡子,總有後世人可資借鑒的地方。當我們反觀曆史,麵對新的現實和新的使命的時候,卻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即所謂江隆基的“陰魂不散”的問題。在北大,在蘭大,在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的兩校校友,甚至遠在海外的莘莘學子,對江隆基的懷念之情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有時候甚至還在強化,尤其在蘭大,常常能聽到“江校長那時候……”的懷舊之辭。這不是單純的“懷舊”。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他應該是一個最適宜於在當前這種社會環境和政治氛圍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他最需要這個時代,這個時代也需要他。他在這個時代會創造出更為驕人的輝煌。充其量一個當過兩任大學校長的江隆基,何以有如此大的“靈氣”,或者說是“魅力”?有人說他“懂得教育規律”,有人說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有人說他“具有中西結合的科學與民主思想”,有人說他“清正廉潔一身正氣剛直不阿”,有人說他身上有“巨大的人格力量”,有人說他有一顆“完美的心靈”—— 一位從未沒見過江隆基的2004級研究生把他和“普林斯頓大學與數學天才”的故事相比,以《 完美的心靈 》為題,寫下了這樣的感言:“獨立的研究精神、自由的探討氣氛,以及寬容的人生態度。這是普林斯頓的實踐。”“從江校長的實踐看,一顆完美的心靈,成就了一個卓越的校長;一個卓越的校長又以他完美的心靈,吸聚了眾多美麗的心靈;眾多美麗的心靈成就了一座輝煌的學府;一座輝煌的學府培養出許許多多美麗的心靈。”以上這些評價盡管因視點和角度的不同說法有異,但見仁見智,都是中肯的,切中要害的。而本書作者在研究了江隆基的全部曆史和相關資料後認為,把這些評價和觀點歸納到一點,則是江隆基的平均分值高。對他的這種平均分值,曾跟隨江隆基在北大、蘭大兩校工作,任過蘭大校長和書記、甘肅省委副書記、廣電部副部長和中宣部副部長的聶大江同誌在《 學習是最好的紀念 》一文中有非常精辟的概括和論述,現摘錄該文的部分段落,作為本書的結束——

原則上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相對地說,世上確有發展得比較全麵,比較完美的人。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教育家,隆基同誌的一生,都是以塑造全麵完美的人為自己的教育理想,但他又首先是以這種理想塑造了自己。無論從功業,還是從個人素質來講,他都可以稱為是一個全麵、模範的人。

他是一個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教育家……隆基同誌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真正價值,隻有經過撥亂反正的今天,才使人看得更為清楚。五十年代初工作很順利,五七年以後變得“跟不上形勢”,隨後遭到批判,來到西北。糾“左”時,他感到“合拍”;“反右”時他就顯得“被動”。時有沉浮,雖然公道自在人心,但他的心情卻經常不夠舒暢,他的教育思想也不能自如地發揮、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