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創作主體的創作動機會因審美需要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一些著名作家曾就“您為什麼寫作”一題撰文。台灣作家陳映真說:我“寫作是為了使那些絕望的人重新充滿希望,讓那些失敗的人重鼓鬥爭的勇氣,使受淩辱的人重獲自由與尊嚴。”美籍華人白先勇說:“我寫作,是因為我願把內心深處無聲的痛苦用文字表達出來。”巴金說:“我想用它來改變我的生活,改變我的環境,改變我的精神世界。”巴金:《我為什麼寫作》,文藝報1986年6月7日。古華說:“我的物質及精神上的尋求量很大,永遠處於饑餓狀態,但我決不抱怨。由於不能滿足這兩個胃口,我就開始寫作了。”轉引自《文彙報》1981年12月7日。台灣作家三毛說:“我寫稿真正的起因,‘還是為了娛樂父母’,也是自己興趣所在,將個人的生活做了一個記錄而已。”三毛:《塵緣》,見《哭泣的駱駝》,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至於寫作,我個人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使命感,我在主觀上往往認為,寫作品隻要背上一種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寫不出來了。寫作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寫。”三毛:《熱帶的港夜》,見《三毛對話錄》,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6頁。孫惠芬說:“我寫作,隻不過是為自己點燃一簇前行的篝火。”孫惠芬:《點燃前行的篝火》,《文藝報·文化副刊》2004年12月11日。魯彥周說:我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一種思想意識和對生活對曆史的某些認識的表達……是為了一種美學上的追求。”魯彥周:《我的心路曆程:生命力的湧動》,《文藝報·文化副刊》2005年11月3日。畢飛宇說,他是為了快樂而寫作。可見,創作主體因審美需要不同而導致的創作動機也不同。在世俗社會裏,因金錢和權利等名利的需要所產生的動機是屢見不鮮的,這種動機往往會給藝術帶來負麵影響,從而破壞藝術的創作。二、不同的審美需要可轉化為不同的動機形態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按照需要方向的不同,動機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包括生產活動動機、科學活動動機、社會活動動機、藝術活動(審美需要)動機等等。按照需要層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根據以上分法,按照層次遞進的關係,創作動機在最高層麵,屬於審美需要;而審美主要是以人的高級需要——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滿足為標誌的。在審美活動中,創作主體的需要就是表現審美情感,而表現審美情感所形成的巨大驅動力就會產生創作動機。可見,審美需要與創作動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由於生活的不同,由於客體刺激的強弱不同和主體生理機能、審美心理圖式的不同所形成的情感表現也不同。“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情感類型把藝術需要劃分為喜悅的藝術需要、驚奇的藝術需要、痛苦的藝術需要、憤怒的藝術需要等等——我們按情感類型劃分藝術需要,並不是說,在每一類藝術需要中都隻能有一種情感活動。我們這樣來分類,就是在深層中取其生理的依據:在這樣的一種生理模式之內,這樣的一種情感就構成這一類藝術需要的基本情感或主導情感。”高楠:《藝術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6頁。由於上述情感的差異,就形成了審美需要的不同形態。(一)喜悅的審美需要喜悅是一種最常見的豐富性情感,指創作主體獲得愛、友誼、信任、尊重和成就時的內心感受,它是一種歡愉、幸福的體驗,能使創作主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這種幸福情感的推動下,創作主體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創作。如冰心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裏,她是以青春少女初次覺醒的眼光感受母愛的。她從母愛中感受到了心靈的慰藉,感情的喜悅,精神的陶冶。她在《寄小讀者·通訊十》中這樣寫道:“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問母親道:‘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用她的麵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回答說:‘不為什麼,——隻因為你是我的女兒!’”她又這樣寫道:“她對於我的愛,不因著萬物的毀滅而變更,她的愛不但包圍我,而且普遍包圍著一切愛我的人;而且因為愛我,她也愛了天下的兒女,她更愛了天下的母親。世界便是這樣建造起來的。”冰心從自我的感性出發,感受了深深的慈母之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又將此擴展到普遍的人類之愛,理解、關愛天下所有的兒童。正是在這種愛的需要的驅動下,冰心才有了對“婦女的發現”、“兒童的發現”,這是“五四”時期對“人的發現”、“人的文學”的集中抒寫。不僅美好的社會環境會使人得到一種幸福感,美好的自然環境也可以使人感到一種愉悅和諧。如沈從文出生在湘西一個邊地小城,這裏有著綿延逶迤、清澈見底的沅水,水中遊魚成群,兩岸樹木成片,山水靈秀,人也嫵媚多情,可謂“鍾靈毓秀”。這裏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神秘的民風民俗,使他其樂融融、幸福美好,形成了他向往“自然風光”、追求“自然人性”、“天人合一”的審美觀。正是在這種美好追求的驅動下,他構建起了自己美麗、秀雅、樸淡、神奇的美學世界,使他的創作以非理性的自由和不假修飾的自然顯示出別樣的色彩。他試圖通過對過去的生命形態的顧盼,來發現理想的人生模式,重塑他所希冀的生命形態。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他創作了《邊城》中的小城茶峒這樣一個田園牧歌式的“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這裏有令人神往的湘西迷離的景色,“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河水常年幽靜而又清澈見底,水中石子遊魚清晰可見,兩岸有成片顏色深翠的細竹,在桃杏花叢裏又隱現著淳樸人家……茶峒用她那小家碧玉般的秀麗容納了自然萬物,也向人們展示著自然萬物。這裏的山水滋養哺育了美好的生命形態和理想的人生形式,寄寓了沈從文超然物外、天地同化的審美情趣。由於喜悅的情感強度不同,所以表現的狀態也不相同。有的平靜,有的激動;有的安謐,有的狂熱。如陶淵明回歸田園的“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的心曠神怡、恬淡自得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劍外呼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狂喜流淚、不能自持的激動顯然是不同的。(二)驚奇的審美需要驚奇的審美需要是創作主體麵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外部強刺激所引起的內心震驚甚至狂喜的激情體驗。如自然界洶湧澎湃的驚濤駭浪,高聳入雲的崇山峻嶺,震耳欲聾的電閃雷鳴,無際無涯的浩瀚海洋。麵“對著這些無邊的景象,我們就被投入一種既愉快而又驚奇的心境;抓住了它們,靈魂中就感覺到一種可喜的平靜和驚奇”。[英]愛迪生:《論洛克的巧智的定義》,朱光潛譯,見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96頁。康德也曾這樣描繪審美的驚奇:“高聳而下垂威脅著人的斷岩,天邊層層堆疊的烏雲裏麵挾著閃電與雷鳴,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颶風帶著它摧毀了的荒墟,無邊無界的海洋,怒濤狂嘯著,一個洪流的高瀑,諸如此類的景象,在和它們相較量裏,我們對它們抵拒的能力顯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發現我們自己卻在安全地帶,那麼,這景象越可怕,就越對我們有吸引力。”[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01頁。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就是在強烈的審美驚奇刺激下產生了創作動機後寫出來的。當然,這種驚奇的審美需要不僅會表現在自然界,也同樣會表現社會生活和藝術等各個方麵。(三)痛苦的審美需要長時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際會使創作主體懷有一種發泄、訴說的強烈願望,他要以此減輕痛苦,否則就會在胸中長期鬱積,導致創作主體的精神失常,甚至變態。這種痛苦的情緒對創作主體的創作思維、個性氣質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形成一種定勢決定他一生的創作傾向和價值取向。如川端康成幼年失去雙親,成為“無父母之子,無家庭之子”,周圍的人總以憐憫的眼光看待他。最後一個親人——祖父的去世,對川端康成來說無疑是一個更大的打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孑然一身,在世上無依無靠,過著寂寥的生活,有時也嗅到死亡的氣息。”[日]川端康成:《臨終的眼》,新潮社1980年版,第75頁。這樣的童年境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造成了他崇尚悲哀美和死亡美的創作心態。這種創作心態直接促成了他創作動機的產生。也有的創作主體是階段性的痛苦情緒讓其產生了發泄苦痛的創作動機。如賈平凹看到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農村文明正在逐漸消失,因而心裏充滿一種恐懼。這種痛苦來自他“對變化著的時代懷有驚恐感,對農村即將消失的一種生活懷有驚恐感”。“因為他和故鄉的農民、土地有割舍不斷的情感,他願意充當農民生活的敘述者,讓農民的生活、農村的曆史不至於被曆史的潮流淹沒,期望讓讀者看到他們的生存狀態。”胡殷紅:《作家心裏的農民——與賈平凹談〈秦腔〉創作》,《文藝報·文化副刊》2005年6月4日。在這樣動機的驅使下,賈平凹便創作了《秦腔》,想給家鄉立塊碑。他“為家鄉立的碑的碑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政治、經濟、權力,一直到信仰、習俗幾乎是全景式的對生活的展示。”。可見,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的苦痛情感,都會對創作動機產生重要的影響。(四)憤怒的審美需要憤怒作為一種負麵情感,往往表現為衝動,顯現出一種強烈的表情行為。如果戈理十分痛恨現實的醜陋和醜惡,極力維護人的尊嚴。他說:“我痛恨以一切形式出現的虛偽和暴力……偽善、愚蠢、專橫,不是僅僅在商人家庭和監獄裏盛行;我在科學方麵,文學方麵,青年當中,也看見它們。……我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是人的身體、健康、智慧、才能、靈感、愛情、最最絕對的自由——免於暴力和虛偽的自由,不問這暴力和虛偽用什麼方式表現出來。”[俄]契訶夫:《契訶夫論文學》,汝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96頁,第38頁。他一直以果敢、憤怒的情感態度反對專製、謊言、虛偽和奴性,因而形成了“暴躁”的性格。他曾這樣談自己的性格:“我的性格本來是暴躁的,我又容易發火。”。這種性格的形成源於專製和謊言毀掉了他母親的青春,毀掉了他的童年的社會現實,源於無處不在的暴力和偽善,所以契訶夫創作了大量反對專製和虛偽的作品。再如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者席裏柯看到這樣一則消息:1816年7月法國巡洋艦“梅杜薩號”滿載400多名乘客在海上遇難,船長和一群高級官吏搶先乘救生筏逃命,扔下100多名乘客擠在一張臨時用廢船上的桅杆和船板拚湊成的木筏上在海上漂流。十幾天過去了,饑餓、恐懼、死亡在木筏上蔓延著,最後發展到齧食死者以維持生命。到木筏被救時,隻剩下15個人一息尚存,而最終活下來來的隻有10人。他受到深刻的觸動,產生了創作《梅杜薩之筏》這幅油畫的動機,畫出了瀕臨滅亡的人用僅有的一點力量拚命向遠方張望,聲嘶力竭地喊叫,渴望救援但又沒有一點希望的慘景,令人觸目驚心。再如曹禺創作《日出》時,憤怒的情緒令人可怕。他回憶說:“在情緒的爆發當中,我曾經摔碎了許多可紀念的東西……我絕望地嘶嘎著,那時我願望一切都毀滅了吧,我如一隻負傷的獸撲在地上,齧著鹹絲絲的澀口的土壤。”曹禺:《日出·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再如在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的時候,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她創作這本書的動機源於她的爺爺——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給她講述的中華民族的悲慘曆史。“這種口口相傳的家庭教育,在幼年的純如心裏播下了追尋曆史真實的種子。她成年以後,發現在美國的圖書館中,竟然沒有一本可以幫助大眾了解這個曆史事件的書籍,因此決定自己來寫這樣一本書。她曾經說過,‘我寫這本書,完全出於一種憤怒的感覺,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於我來說,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如箏:《罪惡的曆史仍在殺人》,《文藝報·文化副刊》2005年8月13日。在寫作過程中,她承受著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重壓,在精神和體力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她經常“氣得發抖,失眠噩夢,體重減輕,頭發掉落。”她深刻地認識到:“人既有做出偉大事業的潛能,也有犯下最邪惡罪行的潛能——人性中被扭曲的因素會使最令人難以言說的罪惡在瞬間變成平常瑣事。”。憑借對曆史、對民族的責任心,她強忍痛苦完成了自己選擇的任務。但此書出版以後日本右翼極端分子不斷地迫害她,使她一直處於恐懼之中,因而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最後她對自己舉起了手槍。“張純如的自殺不可能是一個人的選擇,這個舉動的根源仍然在於68年前那些慘絕人寰的暴行及其延續,正是那些暴行的陰暗能量穿越了時空,在21世紀的今天殺死了張純如,一個如花的生命。”如箏:《罪惡的曆史仍在殺人》,《文藝報·文化副刊》2005年8月13日。三、審美需要轉變為創作動機的條件審美需要轉變為創作動機是需要條件的。需要僅僅是形成動機的必有條件,但僅僅有了需要並不見得就可以產生創作動機。有的需要甚至在胸中蘊蓄很長時間,最後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撂置或消失。除必須“需要”之外,審美需要轉變為創作動機還需要以下幾個條件。(一)與審美需要相適應的環境審美情感蘊蓄在胸時,會使創作主體處於一種欲說不能、欲求不得的狀態。這種欲望隻有遇見與之相適應的環境才能產生創作動機。如同格式塔學派所講的那樣,內在世界的力與外在世界的力在形式結構上異質同構,達到契合和融合時便產生了創作動機。如田漢和聶耳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恨之入骨,在1934年的一天晚飯後,他們來到上海外灘碼頭。外灘碼頭停放著外國的輪船,一些碼頭工人在搬運貨物,這些貨物上寫著外文。當懂英文的田漢看清了木箱上的文字後,被震怒了。聶耳的臉變得鐵青,兩隻手緊握著拳頭,用顫抖的聲音說:“這些狗強盜!強迫中國人自己扛著槍炮子彈來打中國人!我們再也不能忍受了!”他和田漢立即產生了創作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的動機。於是田漢很快創作了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的劇本包括歌詞,聶耳則飽含感情譜寫了劇中所有的歌曲。再如作家白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創作了長篇小說《從囚徒到省委書記》。他在自己的前半生被定為“極右”,被開除黨籍公職,接受勞動教養,充滿了慘痛。12年後,他又被押送農村接受了10年的“群眾專政”,可謂苦不堪言。當他後來從省人大領導的位置退下來時,有了適於寫作的條件,於是,“有一個念頭始終在他的腦子裏縈繞……那就是把那段艱辛歲月記錄下來”。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產生了創作這部作品的動機。他想讓“這部小說成為反映那段曆史的一麵鏡子。盡管重溫那段記憶常常會帶來錐心的痛苦”,但他堅信:“直麵嚴峻的曆史、慘淡的人生,最終會促使人猛醒,催人奮進,激發改革創新的激情。”顏慧:《〈從囚徒到省委書記〉書寫傳奇人生》,《文藝報·文化副刊》2005年6月4日。當然,也有的創作動機是在生存環境的逼迫下產生的。如史鐵生、鄒誌安、周克芹都是為了生存而寫作。史鐵生2003年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講演,題目為《宿命的寫作》。當問到為什麼要寫作時,他回答道:“是為了不至於自殺。”“寫作便是為活著找到可靠的理由,終於找不到就難免自殺或者不如自殺。”史鐵生:《答自己問》,見《史鐵生作品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頁。這是因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創作動機。早在1987年,史鐵生便對自己的創作動機作出了明確的解釋:“先是為謀生,其次為價值實現(倒不一定求表揚,但求不被忽略和刪除,當然受表揚的味道總是誘人的),然後才有了更多的為什麼。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