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3)

第二十六章

創作思維組成是多元的。按大多人認同的觀點至少應由4個部分構成,即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模糊思維、靈感思維,也有人認為應為求異思維、求同思維、統攝思維和側向思維。盡管人們在認識上有分歧,但都從狹隘的桎梏中突圍出來,進行了積極的開拓和深入的探求,這無疑給解析大腦這個黑箱帶來了亮色,使我們窺視到創作思維活動和創作動機的奧秘。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R·W·斯佩裏通過對“割裂腦”的實驗研究,成功地揭示了人的大腦構造的秘密,這對我們研究和探析大腦與創作思維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人腦左半球主要是進行言語組織、邏輯推理、數據運算的,是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中樞,具有連續性、有序性和分析性功能;大腦的右半球是處理表象和進行形象思維、發散思維、靈感思維和知覺思維的中樞,具有不連續性、彌漫性和整體性功能。從大腦兩個半球的不同機能可知,大腦的左半球主管邏輯思維或曰抽象思維,右半球主管藝術思維或曰形象思維。這對我們了解創作思維的構成和創作動機的產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創作思維的子係統有各自獨異的功能和特征,對創作動機的產生都起著相互不能替代的積極和決定的作用創作思維擁有數個子係統,組合成為創作思維的完整機製。它們交融互滲,促進整合,互為補益,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創作動機也是由多個子係統有機結合的產物。從某個角度看,創作思維的子係統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各自有著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下麵將各子係統的基本特征作以下審視和解析。1.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創作思維的主要形式,也是產生創作動機的主要模式。它是創作主體通過感性認識獲得的表象進行的思維活動。這種表象活動是自覺的、能動的。它通過對表象的選擇、集中、想像、虛構,舍棄表麵的、偶然的、次要的感性材料,把表象重新排列組合,創造出生動鮮明的新形象。它始終不脫棄形象,並灌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在整個審美創造過程中,它都被情感所驅使和推動。斯佩裏認為,形象思維是右腦的一種基本功能,許多創作動機和精美動作的形成以及大量藝術才能的出現主要來自右腦。創作主體必須在創作中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功能,開發其潛能,才能激發創作動機;隻有充分調動形象思維的作用,經過大量的想像、聯想、提煉、化合、組裝才能創作出典型形象。如王安憶在生活中發現並親身體驗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質意義,於是她把創作的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能。她將多年來對上海市民階層的觀察所得,化合凝聚成為《長恨歌》中王琦瑤的形象。王琦瑤是個典型的上海女兒,未受到一點封建氣息的熏染,她愛漂亮,會裝扮,有點小幻想、小虛榮,但還是比一般的女孩優越,因為她美麗。這美麗成就了她,也毀了她。她一生落寞,不得誌,雖然身邊總是不乏追求者,可她的心卻飄飄忽忽,或是她無情,或是人無意。她一個人似乎很知天命地過下去,日子也看似平淡地滑過去。在此,王安憶給出了個注腳:任何生命的繁華也敵不過兩個字——活著。隻要活著,生活就會延續下去。在王琦瑤的身上鮮明地體現了上海市民的精神,表現出上海市民精神就成了王安憶創作《長恨歌》的動機。這個藝術形象的創造和創作動機的產生主要是憑借形象思維。2.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反映世界的方式與形象思維恰恰相反,是間接地、抽象地、概括地反映。如黑格爾所講:“抽象著的思維卻是拋棄了感性材料並把它這種簡單現象歸結為隻在概念中顯現的本質的東西。”[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59頁。抽象思維從紛紜複雜的生活現象裏提取出規律,從偶然和個別的東西中概括出本質,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抽象思維是與形象思維相對的一種思維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在藝術創作中可以脫離和排斥抽象思維,恰恰相反,抽象思維在藝術創作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如材料的選取、主題的提煉、布局謀篇都受其統攝。在藝術創作中,創作主體直接或間接獲得的人與事,不斷在腦海中沉積和浮現,在理性的統攝下,發生相互的聯係和作用,接受審美的選擇和摒棄,並在情感的推動下,化解、凝聚為創作動機和具有審美意義的意象,這些是不可能脫離抽象思維的。高爾基在論及典型形象的塑造時說:“假如一個作家從二十個到五十個,以及從幾百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中每個人身上,把他們最有代表性的階級特點、習慣、嗜好、姿態、信仰、談吐等抽取出來,再把它們綜合在一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身上,那麼這個作家就能用這種手法創造出‘典型’——而這才是藝術。”[蘇]高爾基:《談談我怎樣學習寫作》,見山東師範學院中文係文藝理論教研室編:《外國作家談創作經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18頁。高爾基所強調的正是藝術創作中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藝術概括問題,即抽象思維的作用。有的創作動機的產生主要就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如柳建偉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作家,他不像大多數作家那樣關注身邊的生活、個人的命運和小情小景,而始終如一地著力於重大題材的描繪。他在《英雄時代》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以後說,寫這部作品的動機是提醒大家關注我們的時代正處於什麼樣的階段,麵臨著哪些問題,甚至是一些危機。世紀之交,中國改革已進入關鍵時刻,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正在慢慢地浮現出來。他的這部作品的動機就是要向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以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重視。可見,抽象思維在創作動機的產生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3.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一種非邏輯的、創造性的思維。作為一種認知過程和思維方式,它包括“感性直觀”、“理智直覺”等層麵。許多作家、藝術家包括科學家對直覺思維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極高的評價。凱德諾夫指出: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任何一個創造性行為能離開直覺活動”。B.M.凱德諾夫:《論直覺》,《科學與宗教》1979年第1期。愛因斯坦曾經明確宣稱:“我相信直覺和靈感。”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84頁。高爾基也說:“作家也像科學家一樣,必須具有想像和推測——‘直覺’。”克羅齊的直覺主義美學理論提出了“直覺即表現”,“直覺即藝術”的觀點。這些理論為我們認識直覺思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從發生的過程看,直覺思維可以分為直接判斷式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式直覺思維兩種類型。直接判斷式直覺思維,是指人們首次接觸實際就得到的對客觀存在的客體、現象、語詞符號及其相互關係的一種迅捷的識別、直接的理解和綜合的判斷,而不必經過大腦冗長的按部就班的邏輯推理過程,就能把握其實質。靈感頓悟式的直覺思維是指對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豁然洞開的一種頓悟式的理解。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在於某種機緣激活積沉在大腦中的“潛知”或“隱知”,而突然發現堂奧的一種心靈奇跡。這兩種思維方式似乎都不必經過邏輯“三段式”的思維演繹,又似乎都是非理智的,但卻蘊含著理智的邏輯基礎,它是創作主體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必然結果。關於直覺思維的基本特征,若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就是思維過程與結果的直接性。進行比較具體的探討,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這些方麵也是這種模式形成創作動機的特點:(1)簡潔快速。直覺思維往往是以簡要、濃縮的形式出現的,是一種爆發式的飛躍,具有不可思議的簡要性和敏速性,甚至在某些場合表現出突發性、瞬間性,“來不可遏,去不可止”,具有不受自覺意識支配,不期而來、不辭而去的特點。如葉永烈有一次用洗衣板搓衣服時,見到洗衣板是方形的,盛衣服的臉盆是圓形的,便由此形成聯想:天安門廣場是方形的,地球是圓形的;算盤的外框是方形的,算盤珠是圓形的;人造衛星的外殼是圓形的,人造衛星內的儀表是方形的……他突然形成了創作《圓圓和方方》的動機,把方形的東西抽象為一個童話形象——方方;把圓形的東西抽象為另一個童話形象——圓圓。葉永烈立即拿起筆,很快就完成了這篇作品。再如,有一天肖邦去拜訪喬治·桑,剛跨進客廳,就見一隻小狗歡快地蹦跳著,還想咬它自己的尾巴。肖邦蠻有興致地看了它一會兒,便在鋼琴前坐下,開始彈一首三拍子的曲子,模仿小狗嬉戲的動作和神態。曲子彈完,肖邦興奮得幾乎有點喘不過氣來,這就是有名的《降D調華爾茲舞曲》。(2)創美出新。直覺思維產生創作動機後可以獲得突如其來和出乎意料的結果,給人帶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審美驚喜。如舒伯特有一次請朋友喝咖啡,他搬出一個小石磨碾磨咖啡豆。磨著磨著,突然把磨一扔,高叫道:“有了!有了!為了這個曲調,我思考了幾天,而這個磨幫我一秒鍾就把它找到了。”說著,他就給那位朋友唱起他頃刻間創作出來的曲調,據說它就是《D小調四重奏曲》的主旋律。(3)整一集合。直覺思維掙脫了邏輯分析慣常的模式,它並不肢解對象,而是把審美客體作為一個整體具象來分析。它從整體與部分的互相依賴、融合、影響、製約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中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運動規律。如果戈理很早就想寫一部揭露俄國官僚腐敗的喜劇,於是寫信向普希金求助。普希金便回信講了自己一次有趣的經曆:他為了搜集布加喬夫的曆史到奧倫堡去,當地省長把他當作彼得堡派來的“欽差大臣”。果戈理得到這個故事後,立即直覺到了這個故事的意義,創作了諷刺劇《欽差大臣》。4.模糊思維客觀事物具有明晰性與模糊性相結合的特點,這也就相應形成了創作主體精確思維與模糊思維的能力。創作主體在構思創作動機時會把模糊思維帶進去,使其成為模糊信息的載體。有人曾將此神秘化,這是不對的。自然界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這種外界的信息必然被創作主體所吸納,也就必然形成創作思維中的模糊思維。對此,別林斯基說:在文學創作中“唯一忠實可信的向導,首先是他的本能,朦朧、不自覺的感覺,那是常常構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他似乎違背社會的輿論,對抗一切既成的觀念和常識,漫無定向地走著,但同時,又一直走到應該去的地方……”[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20頁。王蒙也有過這樣的論述:“所謂創作過程的模糊性,隻不過是說明了這種全部自然而然的心理活動的難以掌握和表述(不是完全不能掌握和表述),並不是說真的在文學創作中要靠超自然的‘靈’和‘神’的幫助。誇大了這一點,或用這一點和整個創作勞動的目的性、自覺性,可掌握與可表述性對立起來,就難免走向神秘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王蒙:《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見《王蒙談創作》,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5頁。這種模糊思維具有高度的隨遇而遷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對人的大腦來說,客體的不確定性、不精確性和相對性也給創作主體帶來審美感受和認識上的多樣性、靈活性、隨機性和創造的新異性。藝術創作的模糊思維具體到創造過程中,首先表現在創作動機的形成中具有模糊性。有些創作主體常常對自己寫的東西感到驚異,對作品的內蘊、題旨也說不清楚,隻能靠評論家來歸結和概括。這就是形象大於思想的情況。藝術創作的本質特點就在於包含著無目的性。藝術創作中的模糊思維主要表現形式有三種類型:一是有的創作主體具有模糊情緒,在創作的初始階段,感情心緒表現出一種纏綿悱惻、混沌不清的複雜性和模糊性。二是創作主體在創作時沒有明確的創作動機,隻憑一時興會,便秉筆直書,對於自己的創作目的,甚至作品的情節、人物等都沒有明晰的確認。三是有的創作主體信息積澱中的潛意識、模糊意識活躍,感情膨脹,使創作主體難以自控,任情所致,信筆流出,這樣就使得藝術創作表現出模糊性。創作思維的模糊性導致在語言表現上也呈現出模糊性。如表現“愁”這種情緒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都是作者無法言狀的情緒的直接表達。這樣就造成了文學語言的切與不切、似與不似的朦朧、含蓄、模糊美感狀態,給人一種意蘊含蓄、意味悠長、義理深刻的審美效應。以上我們探討了創作思維係統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直覺思維與模糊思維雙雙對應的4個子係統。這幾種思維模式均可以形成創作動機。二、創作動機的產生是創作思維結構中各個子係統相互影響、交融滲透的結果在創作思維結構中,創作動機的產生是各個子係統相互影響、交融滲透、立體交流融會的結果。創作思維各個部分的孤立活動不能反映事物整體的特征和活動方式,也不能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