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南京戰役
華勝利對著白君萍道:“現在的國民政府遷都到重慶,這件事,不要在我們抗日義勇軍獨立旅南征軍中宣揚,即使是對魏大虎,也不要先告訴他。否則,我軍心將大亂……”
白君萍很會意地點了點頭,對著華勝利道:“我明白。”
華勝利對著白君萍小聲地道:“現在國民政府的重要軍政機關主動地撤出了南京,準備將重慶作為陪都,這雖然對持久戰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南京地區將遭殃了,當城破之日,日本鬼子且能放過國民政府的國都呢?”
……
事實也像華勝利分析的一樣,現在日軍在中國的正麵戰場上,可以說是是節節勝利,中國守軍雖然不怕犧牲奮力抵抗著日軍的進攻,但是當時的兩國軍事水平擺在了那裏,敵強我弱無法改變。
民國二十六年,即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麵對日本方麵在上海的不斷挑釁,深感位於上海的日本駐軍是對於整個東南沿海省份的巨大威脅,為了確保民國政府重要的財稅來源和工業基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上海開辟第二戰場,讓中日戰爭獲得國際間的注目,並希望借由國際壓力逼迫日本停止華北的進攻。
8月11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下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和第八十八師投入上海,向上海的日本租界發動進攻,隨後因作戰不利逐漸自各地加運部隊至上海……
隨後,因戰局僵持,中日雙方均調集大量軍隊投入這一戰場。
國民政府前後共計投入70萬部隊,日本方麵亦前後增援30萬兵員左右。
日方從戰局僵持到後期登陸杭州灣取得戰場主動權,最終取得淞滬會戰全麵優勢。
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
國民革命軍在麵臨前後夾攻因此下令全線撤退,10月末決定遷都,11月,仍留南京的軍事委員會也移至武漢。
至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華中方麵軍下達“臨命600號(統製線)”,規定華中方麵軍的作戰區域為蘇州、嘉興連結之線以東,隻掃蕩上海附近之敵,不準進取南京。
11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後,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
中國方麵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裏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範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
雖然,錫澄線上的江陰保衛戰,對阻擊日軍海軍逆江而上進犯內地有重要作用,但是南部無錫的快速陷落,使錫澄國防線基本沒有發揮作用。
鬆井石根在未報請日本統帥部批準的情況下,下令日軍兵分三路進犯南京。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攻占江陰要塞;
第二天,日本參謀本部據鬆井石根的要求,下達大陸令第八號:“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