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武漢危急
白君萍說道:“5月4日的時候,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準備對武漢進行強攻。”
華勝利歎道:“看來,中日雙方在武漢的一場決戰,不可避免了……”
事實上,也正華勝利所料的那樣,在之前的中國徐州失守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決定也調整作戰序列,於1938年6月中旬,新編成立了第9戰區。
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
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
中國軍隊的各兵團部隊,自6月開始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組織防禦,準備保衛武漢。
如果,單論中日兩方軍隊的兵力人數對比來看,中國方麵投入到了武漢戰區的兵力達到了110萬人之多,日軍準備進攻武漢地區的兵力隻有25萬左右。但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見證過了太多的日軍的以少勝多的侵略中國大地的戰役了。
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27個軍負責長江南岸的對日軍作戰……
中國第一兵團薛嶽所部,防守南潯線,並沿鄱陽湖配置兵力,以南昌為基地,以外線之勢擊破西進日軍,防止日軍進攻南昌及迂回長沙……
中國第二兵團張發奎所部確保九江至瑞昌線正麵,並沿江構成陣地帶,防止日軍由瑞昌西進,直趨嶽陽、蒲圻、鹹寧……
中國的湯恩伯軍團,控製於各重要據點之間,以便隨時策應一線作戰。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23個軍,負責江北作戰,命第四兵團李品仙所部,為右翼兵團,利用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準備遏敵取捷徑攻略武漢……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又下命以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所部,為中央兵團。布置於太湖、潛山西北山地,相機南下側擊西進之敵……
李宗仁部的第三兵團孫連仲所部,為左翼兵團。控製於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之間,利用地障,重在阻敵迂回武漢之北……
李宗仁又命令第二十四集團軍韓德勤所部,擔任敵後遊擊……
李宗仁所部以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纘緒所部,為第二線兵團,策應一線作戰……
……
中國軍隊的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布兵,防備華北日軍南下……
中國第三戰區的軍隊,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向粵漢鐵路迂回。
這種戰略部署,體現了以外線進攻為主,陣地防禦和遊擊為輔的戰略防禦格局,基本上是符合持久戰的戰略要求的。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即1938年的5月份,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派出了一部的兵力攻占了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