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點將出兵北東滅關東軍(1 / 2)

第796章點將出兵北東滅關東軍

華勝利知道,國與國之前的往來和幫助,背後都是有利益跟著的。華勝利想不得不得用蘇聯的紅軍打強大的關東軍,而勝利之後,也要想辦法,讓蘇聯紅軍在華所得的利益做到最小甚至讓他們得不到利益……

此時,斯大林在嚴肅地考慮一個重要的問:“蘇聯紅軍要出兵中國東北,進攻強大而頑強的日-本關東軍,應該派誰去完成這次事關大局的遠東作戰的指揮任務呢?”

經過慎重考慮後,斯大林選擇了華西列夫斯基。

斯大林對自己的這個愛將華西列夫斯基,太熟悉不過了。

華西列夫斯基曾作過總參謀長、身經百戰的蘇聯元帥,有著神奇的經曆。他的神奇不僅僅在於他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也神奇在一九二○年八月的一天晚上,他剛滿二十五歲就被任命為四二七團團長,可是第二天清晨就因拒不執行旅長下達的無法執行的命令,而被送進革命法庭,由團長降到排長。

這以後,他完全憑著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卓越的指揮才能,從排長直到走進元帥的行列;更為神奇的是,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二日,他乘車行駛在被成百上千輛坦克、汽車碾壓過的克裏米亞通往塞瓦斯托波爾的路上,竟觸上一枚地雷,劇烈的爆炸將他拋出十幾米遠,而他卻安然無恙。

華西列夫斯基深得斯大林的信任。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七日夜裏,斯大林在自己寬敞的辦公室,召見了華西列夫斯基,對他說:“你可騰出必要的部隊加以訓練以便調往遠東。德國投降以後,你可能被派去領導遠東的戰事。”

一九四五年四月初東普魯士戰役結束後,華西列夫斯基調離白俄羅斯第三方麵軍,開始策劃遠東戰事。

華西列夫斯基認為,對關東軍作戰最重要的是時間。德國戰敗以後,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和結束世界大戰,這就要求確保全殲關東軍。

而要達此目的,單靠遠東現有的兵力、靠未經戰爭洗禮的將帥是無法完成的,他建議斯大林,不待西線作戰結束,即分期分批地從西方戰場,抽調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和部隊,充實到遠東……

斯大林接受了華西列夫斯基的建議,下令三四月對遠東部隊換裝,將先進的六百七十九輛T-34坦克,調往遠東,將原卡裏利阿方麵軍司令部,成建製調往遠東伏羅希洛夫市。

同期,蘇軍調往後貝加爾的部隊有: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五十三集團軍、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第五集團軍調往濱海地區。

根據蘇聯紅軍統帥部的命令,部隊的調動很快展開,在很短的時間內,遠東的兵力兵器增加了一倍,總兵力達八十個師一百五十萬人、兩萬六千門火炮、五千五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三千八百架作戰飛機、六百七十艘艦艇。

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蘇軍對關東軍都有明顯的優勢。

隨著希特勒法西斯德國的滅亡,日寇更加勢單力薄,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重重包圍之中。

但是,日本法西斯統治集團,並沒有從它們德、意、日軸心國夥伴的毀滅中吸取教訓,仍在繼續做它的“大東亞帝國”的美夢。

為全力建立以日本和中國為支柱的防禦體係,日本將其精銳部署在中國的東北和朝-鮮等地區。

一九四五年初,日本大本營在對蘇聯和中國東北的情況進行分析後,確定了東強西弱、外疏內密的兵力部署思想。

日軍大本營對蘇軍進攻時間的判斷認為:日蘇條約要到一九四六年四月才失效,即使蘇軍采取行動,至少也得在九月以後。因為蘇軍要把作戰重心,從歐洲戰場轉移到遠東戰場,至少要有三個月的時間。另外,蘇軍不會在雨季進攻……

日軍大本營對蘇軍進攻方向的判斷認為:中國東北西部地區的沙漠和大興安嶺,是蘇軍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蘇軍進攻最大可能是,在海拉爾這個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方向。

因為這個方向距離蘇境最近,地形比較平緩,又有鐵路從蘇境內赤塔直通齊齊哈爾和哈爾濱。基於上述思想和判斷,日軍進一步調整了部署:

日軍兵力最強的第一方麵軍擔任東部防禦,主力集中在牡丹江、延吉一線;日軍第三方麵軍擔任西部正麵和南部的防禦,日軍主力集中於長春、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