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鐵劍門人(1 / 2)

鐵劍門位於臨江北望山,創於元末明初,創立者乃是千葉觀道士一塵道長,後人則尊稱他為一塵真人。這一塵真人出生於湖北沔陽,在汨山千葉觀修道時,千葉觀被元軍洗劫,一塵真人年輕氣盛,仗劍出手,斬殺元軍三十一人,百夫長一人,惹得元軍放火燒觀。

一塵真人看著昔日香火繚繞的道觀,轉眼便成殘桓斷壁,感歎自己一人勢單力孤,遂之下山創立鐵劍門。揚言要一把鐵劍驅除韃子。後來和農民起義軍徐壽輝拉起反元大旗,名振九州。

隻是遭遇元軍猛攻,兵敗蘄水後,和徐壽輝部將陳友諒因戰略謀劃意見相持,漸漸有了隔閡。在采石山上,陳友諒襲殺徐壽輝奪權後,一塵真人改投朱元璋,後在鄱陽湖箭殺陳友諒,又隨朱元璋滅張士誠,殲方國珍,至洪武元年,終將元軍趕到長城以北,實現了驅除韃子的壯誌豪言。

待天下安定後,鐵劍門便隱於江湖,遠離權勢紛爭,而一塵真人也銷聲匿跡,不知所蹤,朱元璋曾三次派人到湖北尋訪,皆無聲息。一代高人從此便天地逍遙去了,隻留下徒子徒孫在江湖漂泊。時至今日,鐵劍門已傳有四代。這第四代鐵劍掌門人便是樊瑾的師公,樊義的師父,號稱‘追風劍客’的莫淩寒。

莫淩寒年逾七十,以出塵劍法“追風十三式”獨步江湖,年輕時便威名赫赫,最近幾年在江湖上卻少有聽聞。莫淩寒收有三個徒弟,這三人中的大師兄便是這樊義了。

這樊義天資不高,功夫雖不如兩位師弟,卻勝在老成穩重,是以門中大小事務,到有一半是他做主。他眼看師父七十大壽將至,便想著怎麼為師父置辦一件壽禮。這日,樊義叫上二師弟杜剛,三師弟吳士奇,來共同商量這壽禮的事宜。

那杜剛最是性急,聽的師兄相問,便道:“這事我可沒什麼主意,我聽大師兄的,你說是什麼便是什麼吧。”樊義知這二師弟為人粗獷,也不多說,便向吳士奇道:“三師弟,你一向聰明,可有什麼想法?”那吳士奇雖說年紀最輕,卻最是圓滑,平日裏師兄弟行走江湖,倒是他打前站的時候居多。

他一邊踱著碎步,一邊道:“師父平日簡樸,也不喜金銀玉飾,前日裏我見他打坐的蒲團有些破舊,我倒想給師父做一塊狐皮氈子。”那杜剛聽說是一塊氈子,不以為然的道:“一塊氈子而已,我去買一塊不就行了?”樊義也道:“師父七十大壽,送一塊氈子,是不是太顯小氣。”杜剛接道:“還說師弟你主意多,怎地出了這麼個破點子。”

那吳士奇笑笑,不以為意的道:“師兄說的甚是,師父年紀已高,雖老當益壯,卻也要易亂除邪嘛,那要不就送師父一株千年玄參伐病強身,如何?”杜剛一聽千年玄參,喜笑顏開,忙道:“這個好,這個好。”

樊義卻道:“師弟說的容易,這千年玄參豈是世出之物。”吳士奇道:“師兄莫急,這個我自有秒法。”說完卻再無下言,杜剛見他賣關子,不由氣道:“就你小子能幹,什麼秒法?還不說將出來?想急死老子?”吳士奇最是喜歡和這二師兄逗貧,正想回他幾句,卻見大師兄樊義也在等著下文,見大師兄一臉嚴肅,隻得悻悻道:“上次從福州回來,路過吉安廬陵時,發現此處有一大山,形如筆架,那筆架山凹處重岩疊嶂,霧氣縈繞,日照不散。此處必有大參。現在離師父七十壽辰還有三月有餘,我們可去一趟廬陵,就算找不回玄參,也還有多餘時間再搜尋別的作賀禮不遲。”

樊義卻是故著嚴肅,不然隻怕這兩個師弟又要互逗半天,見師弟真有秒著,便笑道:“三師弟果然不出所望,如此便由我和二師弟下山去尋那千年玄參,三師弟留下照顧師父和教習門下弟子吧。”那吳士奇道:“主意是我出的,這次尋找玄參,師兄怎可丟下我來?”杜剛道:“你主意多,自然由你留下,那門下弟子刁鑽難纏,我可應付不來。”樊義道:“正是如此,二師弟說的不錯。”說罷和杜剛相視一笑。

吳士奇麵色煌煌,知道上了兩個師兄的當,卻又心有不甘,正要反駁。樊義道:“此次乃是我三人主意,隻是我們分工不同罷了,三師弟切莫上心,明日我和杜剛帶幾名弟子一同下山,這事就這麼定了。”說罷朝杜剛使個眼色便回屋去了,杜剛心領神會,沒等吳士奇“等等......”兩字下麵的話出口,便已開溜。眼見自己又被師兄下套兒,卻又無可奈何。

原來這師兄弟三人年紀雖不相當,感情卻是極好,大師兄老成持重,二師兄粗豪耿直,三師弟是機靈圓滑,鬼點子最多。那杜剛和吳士奇又喜歡鬥嘴耍貧,隻是依得杜剛的性子,哪裏是吳士奇的對手,每每被吳士奇捉弄得暈頭轉向,連樊義有時都看不下去,隻得不時幫杜剛找回一場麵子,吳士奇雖知道大師兄有時會和二師兄聯手耍他,卻不想今日著了道兒。

隻是師兄弟間打打鬧鬧,不但沒有傷了和氣,反而感情是越來越好。這次樊義叫他留下,他也沒有什麼怨言,隻是想到被二師兄耍了,有些氣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