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猿泣江峽(1 / 3)

“孤峽方開,湍流近百,細葉藏音。望江峽兩岸,青花內聚。江裏圓外,翻浪拓疾。猿猴取月,靈鳥泠泣,欲破人仙之造極。綰些時,見百靈共賞,紫紅萬千。

江峽景落三秋,惹數篇詩賦共放謠。故仙家馭寶,觀得全峽。國士載船,酩酊左右。大國聚往,多少侍從,竟奪得半壁山河。負千古,過往煙雲,一盞茶涼。”

——《公子記猿泣江峽景》

江峽的景,漫天的江,漫天的秋。

瑟瑟而冷,寒寒聳立。

江上蕩著一隻小舟,公子端坐在舟前,小廝拾起舟上的竹蒿,不斷地撥開江水。

江水緩慢,舟行緩慢。

“公子,這裏的江太靜了。沒有江南小鎮那裏的湍急,也沒有苑子裏的梨花飄香。”小廝說道。

“嗯?小廝,你什麼時候學會用這些詞字了?梨花都飄零了,哪兒還有香呢?”公子笑道。

小廝踩踏過來,小舟被他傾倒得搖搖欲墜。

“可輕步點,”公子好不易端正了身子,“上次跳船時,我就跟你說過我不會遊水,再這麼下去,我怕我要被逼會的。”

“公子你不善遊水,那為什麼還要乘小舟?”小廝穩著舟身,問道。

公子嗬嗬一笑,“這猿泣江峽構造之巧妙,恍若天上府宅。峽外兩側具是百年不遇的峭壁懸崖,而這峽內又隻一條江水通過。除了走舟,還真沒辦法上去。”

“再說,這江那麼的美,這景那麼的靜,這歌子,都不成調了。”

歌子?哪兒?

小廝正想著,卻見得他們前麵忽然出現了一艘船隻。與這小舟大小,上麵的撐杆客還吆喝著——

“抄起漁腔唱,峽內自逍遙,人生盡數千秋事,樂此才喜書中郎。把酒贈魚腸,傾聆萬燕歸巢。疑是山河路漫漫,總把亂調,求做俗人不是仙。”

清影徐徐,恍若江上舊景。那船隻上的人,卻似曾相識起來。

茫茫的江,茫茫的人。

公子坐在舟首,小廝站在他身後,兩人看著前麵那條船。

船上的人也似看到了他們,卻劃竿快了些,想要盡快離去。

“南山一炬後,南山一帶,幾乎再無人煙。哪怕是在這南山以東,猿泣江峽內。”公子喃喃著,“看來,黎氏一族果真到了這裏。要知道,百年前,這裏依舊荒蕪。”

“嗬,那個死物也沒有騙我們。”

“什麼死物?”小廝問道。

“就是南山古城裏,我們見到的那兩具白骨。別看它們能說話,其實它們早死了。”公子說道。

“可,它們死而不去……”

“死而不去的不是它們,小廝,你還記得我們看見了幾萬具白骨遊蕩南山古城嗎?”公子問道。

小廝點點頭,“記得。”

“其實那些都是不複存在的。若是細算起來,除了和我們說話的那兩隻白骨算是生靈外,南山,真的再無生靈了。”

“啊?為什麼?”小廝驚訝道。

“因為那些生靈早死了,甚至,在南山一炬之前就死了的。”

公子忽然笑道,“好了,前麵的客人要走了,若我們不能再快點,估計永遠都找不到黎氏一族了。”

小廝這才看到,前麵那艘船居然越來越快,漸漸消失在江上的霧中。

“公子?”小廝著急道,這江水太緩,舟行太慢。他想飛踏出去,憑借輕蕩水麵的功夫,追上那船。

“小廝,別心急。這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哪怕這江水也是。所謂靜心以智,疾行則無斷。倘若我們將心靜下來,這舟便行得快了。”

靈從心生,心靜則萬物靜。靜則生疾,疾風又那堪這行舟?

公子已然靜下來,徐徐白衣隨風搖曳。

小廝望了望遠方已不見的船影,驚訝於對方為何可以行得如此之快的同時,也隻好學著公子坐下來,靜心。

在小苑裏的時候,公子所作所為無不靜慢,但往往靜慢,卻做的毫無瑕疵。

他閉上眼睛,回想苑子裏。

梨花開了。

卻是這江風裏夾雜著的花香。

小廝本以為在這猿泣江峽看不到梨花,但也沒有想到還能聞到梨花飄香。

江水湍急起來。

卻是江風呼嘯更烈了些。

小廝有些不解,這原本平靜的江水,為何忽然湍急起來?公子說的“靜心則疾”,便是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