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幹地支與陰陽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幹:乙、丁、己、辛、癸
陽天幹: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五行與幹支
天幹地支
金:庚、辛、金:申、酉
木:甲、乙、木:寅、卯
水壬、癸水:子、亥
火丙、丁火:巳、午
土戊、己土:醜、辰、未、戌
戰國時,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說廣為流行,被秦漢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後世道教所吸取。調陰陽、順四時、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成為漢代人普遍的看法。早期道教經典中也充滿了陰陽五行思想。《太平經》之言「以陰陽五行為家」,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認為天地之性是由陰陽所構成的。《老子想爾注》講陰陽之道,主張「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參同契》以《周易》卦爻配陰陽五行,用以說明修仙煉丹。《黃庭經》以五髒配五行,用陰陽之氣煉形養身。陰陽五行學說成為道教內外丹學的重要理論依據。道教教義也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義理並大量采用陰陽五行學的名詞術語。
所謂陰陽,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講的就是相輔相成的總綱,在邏輯中講的就是兩極,既是理論邏輯的坐標.易經開篇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生生不已。
無極生太極:在客觀世界中含混的萬物是一個有內在聯係的整體。
太極生兩儀:這個整體中有黑與白,陰與陽,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兩個循環模式。
兩儀生四象:在這個循環模式中最為重要的不是極端的狀態——陰陽,而是在其相互矛盾轉化中的事物相互作用的表現,我們大體可以分為四種狀態:陰、陽、少陰、少陽。在宋代以前是沒有太極圖的,太極圖是宋代的陳摶貢獻出來的,其原始形象和今天我們所見的大相徑庭,有機會可以查閱一下,我這裏暫時沒有圖片,這裏有一說是,太極圖上古既有後來失傳,也有一說是陳摶發明,這裏就不考究了。
四象生八卦:在這四種理論模式下,有八種基本形式: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我們的先民的語言邏輯大多是形象思維,今天我們依然有這樣的痕跡,比如說一個人很利害我們會講:牛,真牛。這就是古人的表達方式。乾、坤很容易理解就是至陽、至陰;艮就是高或隆起的意思;震顧名思義就是不穩定但是有很大的聲音或是光亮;巽指風雨等無形有力的事物;離指火熱的概況;兌指爭辯競爭時的狀況;總結來看就是八種日常生活中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