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吉這個人殷丞最初是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上看到的,讓殷丞留下印象的原因是小霸王孫策的死。殷丞很喜歡孫策這個人,而孫策的死因又和於吉多少有點關係,就因為這個,殷丞還仔細地查找過於吉的資料。不過這些資料的描寫沒能給殷丞一個明確的概念,於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所有和於吉有關的記載都很虛幻,感覺像是神話小說,讓殷丞這個無神論者難以苟同。
一開始殷丞隻是由於孫策的原因對於吉有一點點好奇,在查過他的資料之後,反而引起了殷丞很大的興趣。根據所有資料的總和,殷丞給於吉這個人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於吉是和張角一樣有潛質稱為野心家的人。
於吉的所作所為確實和張角極其相似,同樣是行醫施藥,同樣是布惠於民,區別在於張角提出了明確的口號並進行了起義,而於吉卻沒這麼做。是他不想這麼做嗎?後世也曾有很多人爭論這個問題,但是總也沒個最終的結論,那是因為沒有發生的就是沒有發生,一切都隻是假設。
殷丞也對於吉這個人進行過猜測,他認為於吉不是不想效法張角,隻是機會還不成熟,沒有實際的行動而已。從這個角度出發,殷丞判斷孫策的死和於吉一點關係都沒有,孫策是由於毒發而身亡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孫策受過箭傷,箭上的劇毒對他的身體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傷害,雖然有不少記載說孫策的箭傷其實快痊愈了,可殷丞覺得事實應該不是這樣的。箭傷是否嚴重,孫策自己十分清楚,可那時他的大業初定,如果他有什麼意外,很可能會出現混亂,故此孫策有意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孫策上城頭巡視應該正是他病入膏肓回光返照的時候,而於吉很不幸地在這個時候讓孫策遇上了。孫策是很有能力、很有主見的一個人,他清楚自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也開始默默盤算著怎麼才能讓孫權順利地接過他手中的權力,當他看到已經的時候,立刻就意識到於吉會是個大麻煩。
黃巾軍造成的動蕩還沒能消散,如果於吉也在江東搞這麼一出,這結果會是什麼樣孫策心裏太清楚了。如果他孫策健健康康地活著,於吉還真沒放在他的眼裏,孫策也許反而不會這麼輕易去殺了他。可他孫策命不久亦,當孫策政權向孫權政權過渡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於吉這樣擁有民眾支持的人出來搗亂。於吉在民間的口碑實在太好了,孫權能鬥得過他嗎?即便孫權能解決於吉,可這樣做也會讓他失去很多民心,老百姓是不會管你們爭權奪利的,他隻知道於吉是好人,那殺好人的肯定就是壞人啦。
為了江東政權的穩定,於吉這個人是必需殺的,殺於吉肯定會有不良反應,與其讓孫權來承擔這個惡名,還不如我孫策來承擔,反正人死百了,我孫策死後難道還怕別人罵不成嗎?這就是孫策當時的想法,也是他不顧眾人勸阻,堅決要殺於吉的原因。
殷丞覺得自己的猜測應該不會有太大出入,隻是對於吉究竟是不是有野心還不敢完全確定。以孫策當時的情形來看,就算於吉沒有野心,他也會先殺了再說,殺了可以心安,何況就殺這麼一個人,有什麼關係。
雖然不敢肯定於吉是否有野心,但殷丞覺得他有野心的可能性更大。同樣是醫治病患,經常在江東地區活動的可不止於吉一個,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華佗。可為什麼別人稱華佗為神醫,稱於吉卻是神仙,神醫和神仙之間的區別那就太大了。如果於吉和華佗一樣,隻是想替老百姓做點好事,在老百姓稱自己為神仙的時候為什麼不否認,是不是神仙他於吉自己還不知道嘛。既然不去否認,殷丞認為於吉就存有混淆視聽的動機。就是這個動機,讓很多有心人察覺了他的野心,孫策應該也是從這個方麵做出的判斷吧。
利用神鬼之說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就是神棍的基本表現,而殷丞說於吉是三國最衰的神棍當然就一點沒錯了。三國有三大著名神棍,張角、左慈、於吉。張神棍雖然下場很慘,可他畢竟曾經帶領百萬黃巾叱詫風雲,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左神棍是混得最瀟灑的,調戲曹操調戲得比調戲婦女還溜,堪稱神棍界的楷模。反觀他於神棍,辛辛苦苦地安排布置,眼看著開花結果,就在果實成熟馬上就能采摘的時候,卻遇上隻剩下一口氣的孫策,最終連自己老命都沒保住,甚至屍體都沒能留下。
關於於吉的屍體,傳說是於吉被殺後兵解了,之後就是於吉的元神來找孫策索命,並讓孫策付出了代價。不過殷丞對此又有另外的推測,兵解這種事是靠不住的,元神索命更是荒謬,會有這樣的傳說,應該都是孫策或者說周瑜布的局。孫策把於吉的屍體秘密銷毀,等孫策毒發身亡之後,再讓人傳出是於吉索命所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民間對他們孫家的憤怒,以便孫權能更順利地接過孫策的權力。能布這樣一個局的人讓殷丞十分佩服,此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為之,殷丞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周瑜的痕跡,周瑜也是殷丞十分喜歡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