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另一種選擇
Considering the alternative
60歲時,我在我最喜歡的五座城市之一拉斯維加斯舉辦了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一整個周末,我們都在吃吃喝喝和賭博找樂子。一位朋友在賭桌上扔出了12點,我們所有人都贏了一點小錢。我們大呼小叫鬧成一團,上床睡覺時我還興奮得幾乎頭暈。這股高興勁兒持續了幾天,因此,我成功地忘記了60歲生日的所有意義。多年以來,否認一直是我的生活方式,我真的相信否認很有用。在我看來,對付這種生日的唯一辦法就是盡一切所能將年齡拋諸腦後。雖然如今我的身體遠不如30、40或者50歲時的狀態,但我的發型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我還擁有心愛的公寓。正如俗語所雲,想想另一種選擇吧。1
如今我已過了四個60歲生日,諸位讀到這篇文章時,我很可能已經過了第五個60歲生日。我還可以勉強撐過60歲,但61歲就沒那麼好玩了,62歲更次之,63歲是個災難,64歲會讓我產生生理性厭惡,65歲簡直讓人恨之入骨。我可不會親自透露這些陰暗的想法。從外表看,我是個開朗陽光甚至盲目樂觀的人。但坦白說,邁入60歲大關實在太悲哀了。長長的陰影無處不在:朋友不是歸於塵土就是病魔纏身。憂鬱的氛圍揮之不去,你不得不沮喪地承認,你的人生——無論有多快樂有多成功——仍然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失望與錯誤。有些夢想永遠無法成真,有些抱負永無實現之日。簡而言之,人生處處是缺憾。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的成名曲《無悔》是一首好歌,我懂得她的心情。我可以代入自己的感情;我大可以言之鑿鑿地說我沒有什麼值得後悔的。畢竟,我犯過的大多數錯誤最後要麼使我變得更堅強,要麼變成了有趣的故事,有的甚至還讓我賺了一點小錢。但說老實話,我後悔極了。
市麵上寫給高齡女性的書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據我所知,它們講的都是清一色的樂觀論調,滿篇陳舊空洞的說教,還說什麼女人一旦擺脫了撫養孩子的痛苦義務、月經和全職工作後,生活該變得多麼美好。我發現這些書全無用處,和我以前讀過的關於更年期之類的書一樣爛。為什麼有的人硬要寫書說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幸福?這根本不可能。就算大腦一點兒也沒有退化,你也得動不動就得去苦苦思索前一天見過的人叫什麼名字。就算身體機能再好,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切洋蔥,不可能騎車幾英裏還毫無骨折的危險。如果還在工作,你會被年輕人圍剿。如今無論是市場、人口結構還是時代潮流都是他們占主導地位,他們要搶你的工作,而且很快就能得手。如果還有豔福能享受男歡女愛的話,你也永遠找不回曾經的高潮。還有一點,你不能穿比基尼。唉,我真後悔26歲的時候沒有一整年都穿比基尼。如果有年輕人讀到這篇文章,請馬上穿上比基尼,動作要快,不到34歲就千萬別脫下。
一天,一位雜誌編輯找我,她和我一樣也已年過六十。她的雜誌準備出一期有關年齡的特刊,所以想請我寫篇文章。我們開始討論這個話題,她說:“你知道什麼最讓我抓狂嗎?為什麼我們這個年齡的女人總喜歡說‘在我那個年代……’?現在就是我們的年代!”
但現在並非我們的年代,現在是他們的年代。我們隻是死賴著不離場而已。我們不能穿工字背心,我們不知道50 Cent1是誰,手機上所有的功能我們幾乎都看不懂。如果不小心在遙控器上按錯鍵導致電視屏幕一片雪花,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還原。(這才是真正的空巢之痛:孩子們離開了,而隻有他們會用遙控器。)科技是個賤人。我如今想聽個心愛的電台節目,都不知道該在車載電台上按哪個按鈕。自行車上的齒輪看得我一頭霧水。唉,我沒法騎自行車了!謝天謝地,至少現在還沒人給我送數碼手表。諸位如果碰巧是我的朋友,請千萬別送我任何數碼之類的玩意兒。
有一天,我去洛杉磯的一家商店購物,裏麵的牛仔褲對我來說正好很合腰。當我突然發現前麵的顧客竟是南希·裏根1時,我幾乎嚇得發蒙。你知道我有多老了,居然和南希·裏根在同一家商店購物。
總之,我對那位編輯說,你錯了,大錯特錯。如今不是我們的年代,是他們的年代。然而她不撞南牆不罷休。她說,這樣也好,我倒有了另一個想法:幫我們寫一篇“痛恨變老”的文章吧。我告訴她,找個隻有50歲的人寫這類文章吧。就算我曾經痛恨過變老,但這種心情早已過去。我現在很滿意自己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