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沒想到這兩兄弟中有一人會是常仲興的手下。看來這薛、常哥兒倆關係還真不錯啊。當然,楊天化不可能因此就這兩人產生什麼芥蒂。或許別的帝王會顧忌下麵的人搞小團體。但是楊天化可不怕,不管是誰,楊天化要滅了他們那是分分鍾的事,更何況他還有神器王霸項鏈呢。一萬兩神幣的東西總不會是垃圾貨吧。
這次特意把這兩人叫出來,是因為楊天化打算讓這兩百人--其實是222人,剛好兩個排,平時因為為了方便,都是把一個排叫一百人,一個連叫一千人的。--駐守倭奴國。
而且要幫助推古女皇把這倭奴國給統一了。或許有人發現了,楊天化對於飲屋姬的稱呼一直是推古女皇,按中國的曆史,屬國的國主隻能是稱王。這是因為楊天化壓根就沒有想過要把倭奴國當成是中華帝國的屬國。
古代人講究麵子,非要說什麼泱泱大國,百國來朝。楊天化這來自後世的人可沒有這種想法。是不是大國看的是國力,而不是稱呼。倭奴國就讓是一個國家又怎麼樣?要生要死還不是他楊天化一句話的事。
更何況,中華帝國要屬國幹嘛,如果是好地方,楊天化直接就把他納入版圖了,如果地方不好,就是求著要加入中華帝國,楊天化還不要呢。就像這倭奴國,想當中華帝國的屬國,楊天化還不要呢。因為屬國是小弟,楊天化可沒有欺侮小弟的習慣。
因此,楊天化要的是奴隸國。但奴隸國怎麼著也是一個國家不是,叫聲推古女皇又不會少塊肉。何樂不為?
楊天化和眾將士圍成一個大圈坐了下來。雖然看到很多書上都說,為上者要講究什麼身份地位,不可和手下的士兵走的太近,不可和他們稱兄道弟。對於這一點,楊天化以前是同意的,但是具體情況得具體分析,憑他楊天化現在的本事,還用得著耍這種手段來樹立威信嗎?
因此,楊天化平時和下麵的人交往時,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是很少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態的。當然,在戰場上時除外。
楊天化把先前想的那一番如何把倭國打造成一個奴隸輸出國的想法說了出來,眾將士都是齊聲稱讚。不過還是有少數幾個認為此法不太人道。
如果是放在後世,對說這話的人楊天化肯定要罵上一句漢奸,比起二戰時倭國鬼子在華夏大帝所犯下的罪行,楊天化此刻的所做所為都快成為觀世音菩薩了。
但是這些生活於隋朝的人,確實是沒見識過倭人的殘暴,同情心偶爾泛濫一下,也不過是說明這些人比較有同情心而已,楊天化倒不好去責怪他們。
不過這倒是提醒了楊天化,在儒家思想統治下的華夏子民實在是太過善良了。對於儒家思想,楊天化倒沒有任何歧視。但卻也絕不推崇。但是對於中庸之道,楊天化是深惡痛決的。這裏的中庸不是指《中庸》這本書,而是後世總結的那些所謂中庸思想。什麼“出頭的椽子先爛”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啊,“槍打出頭鳥”啊,“人怕出名豬怕壯”啊,“知足者常樂”啊等等等等。
你說這都什麼事啊,出頭的椽子要先爛,那誰還敢出頭?大家都畏畏縮縮,你推我讓,什麼事都想別人出頭之後再跟進,隨大流。這樣的社會怎麼能進步?還有所謂知足都常樂,倒也不能說這話不對,要放在穿越以前,楊天化就是典型的知足常樂型,但是現在,做為帝國皇帝的楊天化及其討厭這話。大家如果稍稍有了一點成績就都裹足不前了,那中華帝國還怎麼發展?
雖然有人說正是因為中庸之道才讓中華民族得以延續數千年,在數次異族入侵之後得以保存根本,而成為唯一沒有消失的四大古國,這話楊天化不敢苟同。想想中國曆史上的幾個強盛朝代,哪一個是儒家思想當道的?大秦帝國就不說了,老秦家的不知道坑殺了多少儒生。漢朝嗎?漢朝最為強盛是在漢武帝時,但當他獨尊儒術之後,後世的皇帝還有過什麼輝煌?唐朝?唐朝最為明顯的便是擴張,不管是國土上、經濟上、還是文化上,一個奉行“知足者常樂”的皇帝會這麼瘋狂嗎?儒家不過是用來統治的工具而已,皇帝尊崇的法家、兵家!真正以儒家思想來統治的應該是宋朝,不管是皇帝還是官員,抑或是百姓。但是縱觀兩宋數百年曆史,能讓人稍覺自豪的不過是文化與經濟而已。在“國際地位”上,從沒有一個漢人朝代是如此窩囊的。
就算是在經濟上,誰知道以其他思想來統治不會更好?儒生說好戰者必亡,但是漢好戰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唐好戰嗎?開創了中國漢人朝廷最大的國土麵積,麵積最大時達到1500萬平方公裏,明朝最大時也隻有1200萬平方公裏。元就更不用說了,純粹以戰養戰,麵積最多時縱橫歐亞大陸,達到2100多萬平方公裏。
但兩宋呢?北宋還不到500萬平方公裏,南宋就更不用說了。兩宋絕對不好戰,但是他的曆史就比起其他幾代來的長久嗎?沒有吧。
宋朝擁有當時最強大的經濟,最先進的武器,最職業的軍人,但是,換來的卻是最恥辱的外交。中國曆來都是別國像中國稱臣,隻有宋朝例外,他是向遼、向金、向元稱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