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進展緩慢,日軍第九師團和第十師團也相繼投入了戰鬥,司令羅卓英連忙將第六軍的兩個師(即第49師和第93師)派往彬馬那前去支援,結果,第93師在羅伊考地區下落不明,到達彬馬那的,也就隻有第49師這麼一個師的部隊。四個師守衛的彬馬那麵對著四個師團的日軍,完全處在了十分不利的境地。
在西路,日軍第33師團包圍了仁安羌一帶7000多英緬軍以及一些記者,亞曆山大將軍立即向中國遠征軍求援,第66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立即帶領一個團的兵力,前去解圍,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戰役。
仁安羌在緬語中意為“油河”,是緬甸和整個中南半島上最大的油田,緬甸戰場上盟軍油料的主要供應地。日軍如奪取仁安羌油田,將大大改善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上日軍的石油供應。
日軍第33師團分3路向北進攻,直指仁安羌,從4月9日到16日連續作戰,攻到距仁安羌以東約5公裏處,判明英軍已於14日下令炸毀仁安羌油田設施,並繼續北撤。
4月17日淩晨,日軍從南北兩處切斷了仁安羌公路,並在東、北、南三麵設伏,將陸續撤退的英緬第一師及第七裝甲旅包圍在仁安羌。擁有大量坦克、大炮和汽車的英軍7000餘人,竟然被少於自己人數的日軍包圍於仁安羌,並隨時有被殲滅的危險。
4月17日黃昏,孫立人親自率部到達賓河北岸,在距離渡口不遠處與日軍展開激戰,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激戰,於4月18日中午消滅賓河以北的日軍,占領渡口。
孫立人並沒有馬上乘勝渡河,而是命令部隊停止進攻,親自到渡口觀察南岸敵情。經過周密部署,擬19日拂曉發動攻勢,爭取一舉殲滅日軍。
4月19日清晨,在晨霧嫋嫋中,攻擊開始了,新38師第113團在山炮、輕重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向賓河以南的日軍發起猛烈攻擊。仁安羌油由處處是油管、油罐、油桶,在槍炮的轟炸下,處處燃著大火。
第113團官兵渡賓河,然後強占高地,直把日軍逼進火海。被圍英軍見援兵一到,也強行突圍,日軍被兩麵夾擊在火海之中,潰不成軍,棄屍逃竄。日軍自攻占緬甸以來,頭一次遇到如此勇猛頑強之軍隊。
同日下午3時,日軍完全退出陣地。4月20日下午5時,孫立人率部全部收複仁安羌地區,救出被圍的7000名英軍。
仁安羌大捷,新38師以不滿千人的兵力,在劣勢的情況下,解救出人數近10倍的盟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孫立人成為名噪一時的英雄。為此,英王喬治六世授予他一枚“豐功”勳章,******也為他頒發了四等“雲麾”勳章。
仁安羌戰役後,孫立人準備集合全師,反攻當麵之敵,穩定西線,確保第5軍彬馬那會戰,但英軍經過仁安羌被圍之難,精神不振,決心放棄緬甸向印度轉移。並通知新38師由仁安羌至喬克巴當附近,掩護英軍撤退。同年4月25日,日軍重又占領仁安羌。
杜聿明的第五軍終於還是難以抵擋住日軍四個師團的攻擊,被迫於4月24日,放棄了彬馬那,向後撤退,最終,部隊撤至密鐵拉一帶駐防,同時,東枝一帶的戰事也告急,第66軍終於沒有能夠守住東枝,被迫撤至東枝以西的小鎮格勞,曼德勒的東麵大門已經洞開了。
這時羅義得到了羅卓英的命令新一師出擊,收複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