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35年,深邃的太空裏,一艘來自地球的飛船,象一顆流星,飛快地劃破黑暗,默默地飛向茫茫的星辰大海。
船體上有兩個奪目的漢字:“天舟”。
這是一艘2320年從地球出發的飛船——“天舟151號”,這時已經孤獨地飛行了715年。它是由中國製造並發射的核動力飛船,執行的是一項國際合作項目,即探索太空中的類地行星及外星生物,為地球上的人類尋找共同的未來家園。
這個項目是地球主要宇航國家合作的結晶,可以說是開啟了人類新的大航海時代。但與15世紀發軔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不同的是,人類對於類地行星與外星生物的線索,掌握得更為可憐,而僅有的已知模糊線索,卻以其難以逾越的困難,把人類遠遠地隔離開來,這個困難就是——超出人類自然壽命的遙遠距離。這使人的生命長度相對於漫長的星際旅途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隨著地球科技的進步,冷凍休眠人體以延長宇航員壽命的方法在3百年間取得了突破,這使得地球上的人類對星際探索的信心大增。
為了這次探索遠征任務,經過幾個主要宇航國家間的討論,最後確定了探索方案,即向宇宙中幾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位置發射載人飛船,去尋找類地行星和外星生物。這幾個位置是幾百年來全球天文界經過長期探測發現的,並且已經有無人探測飛船經過。但由於距離太遠,飛船發回的信號已經微弱得無法接收了。因此決定這次派載人飛船過去進行偵察確認,確認後調頭返回。
由於飛行需要長達幾千年的時間,比如這當中最近的天秤星座星雲中的E7492疑似類地行星,距離地球是20光年(光年指光在一年時間中行走的距離,20光年約等於190萬億公裏),而地球最快的宇宙飛船單程飛過去就需要大約4000年的時間。因此在飛船裏對宇航員使用冷凍休眠技術,以使他們在絕對零度的狀態下,在休眠中度過漫長的時光。
而飛船上裝有當時最先進的生物探測係統,能夠遙感發現數百萬公裏以外的生物活動信息。一旦在航行中發現類地行星,特別是發現生物征兆後,飛船的自動操縱係統將會調整航向,向其飛去。當在接近目標、確認無誤時,係統將適時激活休眠的宇航員,以便其開展工作。
考慮到漫長的征途,未知的時間和去向,不可測的命運,等等等等,這一切都使得這項太空探索任務成為一個有去無回的自殺性任務,因為飛船攜帶的物資和燃料總歸是有限的。可即使明知這個情況,招募宇航員的消息一經發布,還是吸引了全球為數眾多的自願者。
考核是嚴格的。具體的要求,看看這艘“天舟151號”飛船就會得到答案。
天舟151號飛船上一共搭載了兩名宇航員,一個是中國人鍾虢盛,一名是日本人尹牟和二。
鍾虢(guó)盛,出發時29歲,未婚,係中國陸軍某集團軍特戰大隊上尉連長,是在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心理學本科畢業時入伍的。雖然家裏、老師、同學都不很讚成他參軍的決定,但是鍾虢盛就是喜歡當兵的感覺。這不,入伍七年來,他經過刻苦訓練,成為了一名特種兵,精通狙擊、特種射擊、武術、擒拿格鬥、泰拳、跆拳道、氣功、野外救護等各種技能,熟練使用東西方各種輕武器裝備,二次出國比武集訓都被評為“優秀學員”,是多次在國際軍體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明星人物。他還出色地完成過近百次艱巨危險的任務,累計負傷3次,年紀輕輕就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出發前的頭一年被總部評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還受到過軍隊最*高領導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