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此)文(文)晉(晉)江(江)獨(獨)家(家)發(發)表(表), 謝(謝)絕(絕)轉(轉)載(載), 支(支)持(持)正(正)版(版)。
第104章
不得不說的是, 秦譚作為雜誌主編, 他實在太清楚這種消息該怎麼炒起熱度、怎麼吸引人的目光了。
不過發酵了一個晚上, 到了第二天, 各方的輿論和關注點都集中到了“長江源垃圾汙染”的問題上來了, 其中最多的是呼籲人們愛護環境衛生,以及譴責那些隨意破換自然環境的行為。
這樣的大範圍引發熱議當然是雲橙樂於看到的場景。
“……我不知道周軒宇去撿個垃圾還能引出這麼多事情來?”藍芽驚奇道。
“這是好事。”
“嗯,好事!!”
“嗯。”
別說藍芽了, 恐怕連周軒宇的經紀人馮珂也沒有想到,不過是一項再平常不過的公益活動,怎麼突然就成了……“世界英雄”了?!
別怪他用了這個誇張的比喻, 因為實在是……關注環保問題的人很多, 但是以周軒宇為榮的粉絲更是不少,特別是這幾天陸陸續續會有些周軒宇頂著烈日的照片流出來, 甚至一起同行的好些人都被曬傷了, 走路都需要扶著腰, 這樣的情況之下, 那關注的和心疼得更是多了起來。
而且這樣的情況之下, 哪裏還需要他去找水軍來造勢, 都不用他出馬,熱度是一點不減。
又過了一天之後,周軒宇的長江源之行終於結束, 當夜是一個大狂歡, 好多人都喝醉了,唱歌跳舞熱鬧得不行。
周軒宇看著他們,這五天的行程,對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這些年輕年邁的男女身上有著一種能震撼的使命感!
他們每天都很累,撿垃圾之後還會分類整理,別說像周軒宇這樣的大男人都累得要斷了,更別提同行的十幾個女孩子了,她們是一點苦都沒少吃的,可是她們卻不見任何抱怨,更沒有落下過一步。
看到她們,周軒宇不免就想到了雲橙,他們就好像成了一個縮影,變成了每一個熱愛環保、並致力於環境保護這個行動中的所有人。
周軒宇甚至想著可以給這場旅程拍一場無聲電影,雖然是無數次的重複著彎腰、拾撿的動作,但這一定是場能震撼人心的電影。
···
第二天,周軒宇和程陽一行離開了,他們再次回到了上京。
迎接周軒宇的不是“好吃好喝菩薩供”、“家裏癱一癱”,而是《你說》的雜誌采訪。
周軒宇:……QAQ。
不知道他寶腰都不行了麼:)。
不能等他休息休息?
馮珂嗬嗬笑笑:“當然不能等,現在也正是提高你形象的大好時機,看看你現在這滄桑樣,臉龐浮腫、腳步虛浮,還有這黑眼圈,嘖嘖,憔悴得如此自然生動,化妝也達不到這個效果啊。”
周軒宇:“……不要太誇張,我隻是因為長途跋涉有些水土不服而已。”
胖助理看了周軒宇一眼,周軒宇像被踩了尾巴一樣瞪圓了眼,他真是受夠了這死胖胖的【王の蔑視】!!
馮珂上下打量著周軒宇,道:“行,也不用特別收拾了,就這樣吧。”
···
這次接受雜誌采訪的不止周軒宇一個,一起的還有此次行動的誌願者——程陽和幾位主要負責人。
以及要拍攝一個全體五十幾人的大合照。
這是一個極好的宣傳平台,作為關心、關注長江源環境衛生與環境保護的他們,沒人會拒絕。
周軒宇也不例外。
關於一些技術性和理念性問題當然不用周軒宇來回答,秦譚也知道他這次采訪的重點是在長江源的保護宣傳上,也就沒有把話題故意往周軒宇身上引,而是直接和程陽做了溝通。
程陽對此當然不會持反對意見的,在麵對他的專業問題上凱凱而談。
將近一小時的對話讓程陽和秦譚雙方都非常滿意,最後秦譚把問題對準周軒宇。
秦譚:“不知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參加這次的長江源清潔活動?”
周軒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是我應該做的。”
秦譚:“那你這次行動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周軒宇:“生活垃圾太多了。撿垃圾雖然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但是我想把垃圾扔在該扔的地方應該是更簡單的,更是每個擁有良好素質和環保意識的公民該有的常識。”
秦譚:“你對於參加這次公益活動有什麼感想?”
周軒宇:“我希望有一天就算沒有我們,長江源也一樣漂亮幹淨。”
秦譚笑了說:“你這個希望非常美好。”
周軒宇:“嗯,希望能成真。”
這應該是每一個參加過長江源清潔活動的誌願者的心聲,或者說這是每一個知道長江源垃圾汙染如此嚴重的人的心聲了。
作為環境參與者的我們,能夠規範自身行為,提升環境衛生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在扔垃圾的時候多想一想,猶豫片刻,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動作,積小成多,那麼環境問題都不會像現在這樣的嚴重了。
采訪結束後,周軒宇頂著草帽和程陽他們來了個大合照。
他想,這趟旅程,他畢生難忘。
···
臨別前,周軒宇和程陽擁抱告別,又和同行了一路的同伴合照簽名,其中還有幾個是周軒宇的顏粉,這次之後,恐怕這輩子都脫不了了:)。
秦譚把事情交給底下人處理,他一個人出來找到周軒宇。
“軒宇。”
周軒宇剛上保姆車,見到秦譚找來,他十分意外,搖下車窗:“秦主編有什麼事?”
秦譚笑道:“嗯,因為你這次參加的長江源的公益活動引起的輿論和討論熱度很廣,話題性也一直居高不下,這已經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長江源環境和生態問題上了,所以我們想單獨邀請你做一期采訪和封麵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