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25日,華沙條約組織政治協商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在布達佩斯開會。根據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前些時候提出的建議和各成員國預先磋商的意見,會議通過一項議定書宣布,從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在華約範圍內簽訂的軍事協定的效力,解散華約所有的軍事機構,同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4月1日華約軍事組織最終解體,接著,華約聯合武裝部隊司令盧舍夫下令解散聯合司令部、軍事委員會等機構。華約作為軍事集團的曆史至此正式宣告結束。
華約的解體是國際形勢發展特別是80年代後期東歐劇變的結果。華約原由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蘇聯、匈牙利八國組成。1968年9月13日,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該組織,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後退出華約。80年代後期,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華約開始謀求與北約共同裁軍。1986年6月,在布達佩斯舉行的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發表了公報和《呼籲書》,首次建議北約和華約至90年代初在從烏拉爾到大西洋的整個地區裁減常規力量50萬人,即各裁減25%。
1987年5月,華約七國首腦在柏林首次發表《關於華約締約國軍事理論》文件,強調華約國隻要求足夠防禦實力,奉行防禦戰略。
1988年7月華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在華沙舉行會議,發表關於減少歐洲武裝力量和常規武器談判的聲明和公報,呼籲北約國家在當年就削減歐洲武裝力量問題開始談判。10月,華約外長委員會舉行會議,發表了“關於加強歐洲信任與安全措施和裁軍措施”的聲明,首次提出召開一次包括所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參加的各國首腦會議,共同討論削減歐洲常規武器和部隊規模問題。
在1989年7月華約首腦會議上,戈爾巴喬夫提出,華約應該從“軍事政治組織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在這次會議的公報中還明確承認,“各國有權獨立地製定自己的政治路線,不受任何外來幹涉。”這為東歐各國的突變和華約的解體鬆了口。
1990年東歐國家紛紛舉行多黨製大選後,新上台的當權派根據形勢的變化和各自的國情調整了安全政策和軍事戰略。如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在軍事上已不再以西方和北約為假想敵,將其軍隊職能明確限於保衛本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範圍內,並開始改革其兵力部署原則和調整軍事部署。羅馬尼亞將軍事戰略定義為“全民防禦”戰略,波蘭則確定了“全方位防禦”戰略。這些國家的軍事戰略調整表明華約的共同戰略基礎已被各國所摒棄。而且,隨著兩德的統一,蘇聯從東歐撤軍,華約聯合武裝部隊處於解體狀態,而且東歐各國收回對本國軍隊的指揮權,其軍隊不再服從華約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的統一指揮和調遣,不再參加華約的聯合軍事演習。作為華約最高決策機構的政治協商委員會和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國防部長委員會等主要機構,由於東歐各國政權的易手而使各國在華約內部在很多重大問題上難以取得一致或作出決策,主要機構已很難發揮作用。由於形勢的發展變化,華約成員國普遍要求盡快解散華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早於1990年6月提出要退出華約,後來他們雖表示暫留在華約,但不再參加華約軍事組織。波蘭起初欲借助華約對付統一後的德國對它的威脅,但在德國確認德波現有邊界後,波蘭立即轉而要求解散華約軍事機構。
1990年6月7日,華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議發表的一項聲明說:“與會國認為需要重新考慮華約的性質和職能,主張建立新的全歐安全體係和建立和平與合作的統一的歐洲。”會議決定成立政府全權代表臨時委員會,它的任務是向政治協商委員會提出改造華約的具體建議。9月25日,民主德國退出華約組織議定書簽字儀式在柏林舉行。10月3日,德國統一,民德正式退出華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