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博物館一百分鍾(1 / 2)

到達紐約後,我感到自身最大的變化首先是步速。有資料記載:日本大阪人的步速居世界首位;紐約人的步速居世界第四位,秒速為1.51米。

現代人的時間觀念已由“惜年惜月”飛躍到“惜分惜秒”,在分秒中爭得時間效益。這一點在東道主為我們安排的參觀日程表上也體現得頗為充分。熱情的主人不僅把參觀項目設計得豐富、周到,而且將參觀時間也安排得十分緊湊、縝密。比如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程表標定的時間便是一百分鍾。

大都會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要係統地參觀它,說用幾百個小時並不過分。但一百分鍾同日程表上的其他參觀項目相比,實在算得上奢侈了。我們邁著紐約式步子享用了這一百分鍾。

這裏門票隨意,大廳門口收費處的牌子上寫著“您隨便給”。一般老人和孩子在參觀時交費少些,十二歲以下則免費參觀。我們入館每人交四美元,大概屬不多不少之列。

博物館內現有十二個分館:中國館、美國館、埃及館、希臘羅馬館、中世紀館、服裝館、家具館、印象派館……陪我們參觀的亞洲部主任介紹說正在籌備日本館。館裏又分很多部,如亞洲部、歐洲部等,每個部均設教育組,專門負責對中、小學生進行引導、講解。逢中、小學生來參觀時,教育組講解員即向孩子們深入淺出而又細致生動地介紹東、西方古典知識和現代文化。

我們先小跑著穿過埃及館。那些造型神秘、生動的雕塑,那些圖案樸拙、絢麗的陶器,那些形容古怪而又俏皮的木俑……那四五萬件展品仿佛僅在眼前旋轉了一下。我早就聽說這裏陳列著一位古埃及公主,一串陪葬的珍珠竟在她的身上繞了九圈。可惜我沒見著那公主。埃及館最宏偉的展品是來自尼羅河邊的一座古神廟。這是由埃及政府贈給美國的,總重量為八百噸,從埃及原封搬到美國。為了組裝時不至於搞混亂,每塊磚上都標了號碼。此廟大約建於兩千五百年以前,是一個富戶為了紀念自己掉在尼羅河裏淹死的兩個孩子而建。傳說誰淹死在尼羅河誰便可以成為神。細看去,神廟的每一塊石頭上都刻著圖畫,一幅圖畫就是一個故事。尼羅河邊的傳說頗似我國黃河邊上的傳說,黃河邊上也有類似的神廟。

我們又小跑著來到中國館。浩瀚的展品也是從我們的眼前旋轉而過的。最後我穿過一座書有“探幽”二字的小門,來到“蘇州園林”。至今我還沒有去過蘇州,不承想認識蘇州六園林中的怡園是在美國。這是一所精巧、別致的庭院,院角一泓清水和水中嬉戲的金魚更增添了這院子的真實。它像那座埃及古神廟一樣,也是從自己的祖國遷來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原建築的贈送,是美籍華裔舞台美術設計家李名覺先生來中國設計複製而成。園中所有的建築構件均是在蘇州做成後裝船運往紐約的,工程之浩繁可想而知。華裔學者為美國的興國大業作出貢獻的真是不乏其人。李名覺先生在美國、在世界劇壇均占很高地位,他為美國舞台設計過大量的戲劇演出,又是世界舞台美術界公認的一位多產設計家。“蘇州園林”被搬進大都會博物館更使他名聲大振。

最吸引我的還是繪畫部分,可惜在這些藝術珍品麵前,也是“走馬觀花”而過。但我畢竟目睹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繪畫大師為人類留下的藝術。波提切利的宗教畫,安格爾、倫勃朗的肖像,乃至早期印象主義、後期印象主義的繪畫,均有上乘之作。畫家的草圖和顏色小稿也被博物館視為珍品收藏,修拉的《星期六下午的大碗島》小稿就被收藏在這裏。它的完成作品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後來我曾在那畫前攝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