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這個新班主任,覺得她就是一“60後的憤青”,雖然我不讚成把人類按照“編年史”簡單分類,但她就是這麼劃分我們的。有時她表現得很開明,說的話極為通情達理,有時又講一套做一套,幹些表裏不一的事。
偏偏有些同學很哈她,認為她比佘太君好,講課有激情,年富力強,性情中人,亦師亦友,是可以談心的傾訴對象……諸如此類。他們認為佘太君上課中規中矩,為人“陰險”,綿裏藏針,過於油滑……
我倒覺得佘太君的“老滑頭”是種中庸的表現,憑她六十年的人生經曆,什麼都能看透了,或許沒有激情澎湃的演講,但她掛在嘴邊的那些“老理”才是人生真諦。
孔子老不老?亞裏斯多德老不老?我們現在還不是得聽人家的!
真理沒有所謂的過時,隻是在不同年代換了不同的包裝。
比如,“開明的”新班主任偶爾會蹦出“90後”之類的詞,雖然她的開篇一句常是“我不讚成對90後的看法”,但她潛意識裏還是把我們與他們區分開了,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會清晰的把我們定位為“90後”呢?
我不喜歡她,也正是因為這點——她的“虛偽開通”。
她是個不服老的人,為了表現自己與我們沒有代溝,而努力和學生們打成一片,還讓我們寫什麼周記,我覺得那是隻滿足她的偷窺欲和監視欲,寫些純文學性的東西通常沒有幾個字的評語,聊些生活上的事情才會換來大篇的批語。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樂此不疲的寫著周記,居然和老師交朋友?!或許是我們偏激,反正我和宋雨嬌都不喜歡這樣,唯一的區別是,每周我會寫些無關緊要的散文應付交差,而小宋妹妹幹脆連周記本都沒有。
其實她沒有必要和我們腦電波同步,我們年紀不同,麵對的責任也不同,不同的生活造就了不同的思想,但這種不同隻是暫時的,我們不會永遠未成年,總有一天我們會到了她那樣的年紀,填平了代溝。
成長就是這麼一個動態的過程,她或許是善意的,想要接近我們,用易於接受的方式引導教育我們,但言傳不如身教,比起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不如讓我們看見一個誠實值得信賴的榜樣,看見我們未來要成為的樣子,而不是一些滿口大道理腐敗墮落的成年人。
我覺得1990後和1980後、1970後、1890後、1790後……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隻是因為我們現在正年輕,所有表象背後隱藏的都是躁動的青春,今天的美瞳和ps,跟當年的喇叭褲和藝術照沒什麼區別,隻是被高科技重新包裝上市。
如果說有什麼錯,也是製造出網絡和追求商機的成年人的錯,正是一些指著我們鼻子罵的人創造了這個世界,我們隻是使用者,我們被指責的時候,連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都沒有,就要受道德的譴責。我不想說這是誰之錯,隻能說這是一個時代,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年代,任何小事有了上億的點擊率就成了大事,氣勢如虹,什麼消息一旦在大範圍內產生影響,就變得不一般了。
說回來,哪一代的年輕人沒被評為“垮掉的一代”呢?
大人都是狡猾奸詐的。
如果地球爆炸,我想那也不是一個人的錯。
(ps:以上都是個人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