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玉佛樓原來叫玉佛殿,是東林寺藏經閣所在。
大梁崇佛,皇家子弟經常入寺禮佛,蕭繹自然也不例外。
他從小刻苦讀書,一場重病奪去了他一半光明,他曾經因此失落過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他依然可以流芳百世,名揚千古,方法便是成為一代文壇巨匠。
此後他開始瘋狂收集前朝孤本,越發勤奮苦讀,年紀輕輕便已經博通經史,遍覽諸子百家,自號金樓子。
如今,他自負自己已是不輸昔年竹林七賢、競陵八友般的文人雅士。
藏經閣乃是佛寺中典藏佛經之地,玉佛殿三字在他看來卻少了些許文華之氣,他便隨口改稱為玉佛樓……
玉佛樓後,有一眼清泉,泉水清澈見底,一年四季不涸,名喚聰明泉。
聰明泉原稱古龍泉,相傳慧遠和尚初到廬山,擬擇地建寺,但不知何處為好。於是他在此以杖叩地,說道:“若可居,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泉果然湧出。
其後江州遭遇大旱之年,慧遠和尚便在泉邊誦念《龍華經》以祈甘霖降世,忽見神蛇騰泉而出,隨後大雨傾盆而下,此即古龍泉泉名之由來。
有一次,江州刺史殷仲堪來寺與慧遠談論《易經》於泉旁,殷仲堪博學善辯,口若懸河。
慧遠和尚非常欽佩他的口才,於是說:將軍之辯,如此泉湧,君侯聰明,若斯泉矣!”,從此古龍泉改稱聰明泉。
時近黃昏,謝循父子二人安頓好後,便被蕭繹邀請往聰明泉一聚。
聰明泉上有一四角亭子,亭子四周遍植茶樹,再往後便是大片的翠竹林和鬱鬱青山。
亭內中央便是一方泉池,角落裏置有一張石頭幾案,幾案四周又散布著數顆大石,那石頭麵上光滑平整,眾人於是便各自挑揀了一塊石頭入座。
蕭繹、郗月早已提前來到亭內等候,謝循父子落座,承遠方丈親自為幾位貴客奉上香茗,又呈上一方木盒,盒中幾個格子內分別盛有顏色各異的不知名碎末。
謝遷大惑不解,尋思:莫非這時候喝茶還有調料?
隻見蕭繹不知何時從身上摸出一隻勺子來,對謝遷笑道:“子歌,來東林寺怎可不嚐嚐慧遠大師昔年親手栽下的好茶?”
謝遷留神看去,但見那勺子晶瑩剔透,一看便是上好的冰種白玉琢磨而成,暗道:“看來古代貴族還是很講究生活品質啊!”
談笑間,蕭繹親自為眾人加上“調料”,謝循淺嚐一口後讚不絕口:“果然好茶也!”
謝遷當即有樣學樣,茶水入口,差點沒一口噴出,茶葉裏麵怎麼還加了生薑和鹽?
郗月見他神情古怪,忍不住出聲問道:“子歌可是喝不慣中原的茶水?”
這些天一路同行,二人雖然交往甚少,她從阿碧口中也大概知道了謝遷的身世來曆,加上每日裏聽他說那八部天龍的故事,心中自然而然的對他親近非常。
謝循聞言老臉一紅,忙對謝遷板著臉道:“子歌切不可在王爺、公主麵前失了禮數。”
謝遷尷尬一笑,“義父,孩兒此前見你飲茶倒沒見過加料這般飲法,一時好奇而已。”
謝循心下啞然,隻得尷尬說道:“卻是為父忘了教你了,南疆荒僻我等自然不能這般講究,倘若以茶奉客,加入薑、鹽自然更好。”
蕭繹不禁讚道:“想不到謝公這般儉樸,著實教本王慚愧不已。”
謝遷不想義父難堪,當即笑道:“王爺,在那海外異域,飲茶已然成了一種文化,雖有禪茶一味的寓意,不過過程繁瑣講究,相比之下,王爺實在過謙了。”
“禪茶一味?”蕭繹頓時來了興趣,忙問,“那海外異域之人也知飲茶?本王倒是孤陋寡聞了,子歌快快說來聽聽。”
郗月心中有些想笑,柔聲說道:“子歌,郗月也想聽聽那海外異域是如何飲茶的。”
謝遷往謝循投去征詢的目光,隻見義父隻顧埋首品茶,仿佛全然沒聽見他方才說的話。
這是讓我自由發揮的節奏?看來義父對湘東王似乎頗有好感。
他想了想,便將後世茶道緩緩道來:
“十方無影像,六道絕形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
那海外異域認為‘禪’便是靜慮思修,是心悟,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