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動物檔案——猛獁象(1 / 2)

猛獁象

[猛獁象的拉丁文名稱]

Mammuthusprimigenius

猛獁象的動物學分類

猛獁象,別名真猛獁象、長毛象。哺乳動物綱,獸亞綱,長鼻目,真象科,猛獁屬。猛獁象和現在的大象擁有共同的祖先。這兩個物種是在500萬年前分化出來的。

猛獁象的地理分布

猛獁象指一類身披長毛、體形高大的象,屬於古生物,最後一批猛獁象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猛獁是韃靼語“地下居住者”的意思,因為所有長毛象在被發現時,都已死亡並半埋於土中。

冰川時期,豐茂的草地養育著猛獁象龐大的家族,它們遍布各個大陸。

猛獁象在北半球的分布極為廣闊,從歐洲西鄰大西洋起向東,橫跨整個歐亞大陸北部,越過白令海峽,延伸到北美洲。俄國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胃中仍保存有當地生長的凍土帶的植物。我國東北、山東長島、內蒙古、寧夏等地區也曾發現過猛獁象的化石。

猛獁象在自然界的位置

猛獁象統治了北半球幾百萬年。它的平均體型小於恐象和劍齒象,所以並不是最大的古象,但卻是最有名的。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獁象,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門齒長1.5米左右,雖然身高不高,但身體肥碩,因而體重可達8噸。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從猛獁象的身體結構來看,它具有極強的禦寒能力。與現代象不同,它們並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而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下的一種古哺乳動物。大小近似於現代的象,但頭骨比現代的象短而高。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內卷曲。臼齒由許多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約有30片,板與板之間是發達的白堊質層。猛獁象集群生活,是當時最有力量的陸上動物之一,少有天敵。

猛獁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猛獁象一直是現代人崇敬和畏懼的一種古生物。2008年,導演魯卡斯·穆迪森拍攝了一部名叫《猛獁》的電影,引進中國後翻譯成《殺人象》,在丹麥、瑞典和德國等地上映後,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業績。影片將現代都市人內心的焦慮與恐懼,與史前雪域荒原原始人類麵對巨獸猛獁的焦慮與恐懼進行了比對。這說明,在人類的潛意識裏,對猛獁象抱有一種敬畏之心。

猛獁象的行為特征

南美洲考古學家也發現了猛獁象化石,它們長著典型的溜背和圓腦袋,體重是西伯利亞長毛猛獁象的兩倍。為了適應美洲的炎熱天氣,它們身上的體毛越來越稀疏。這可以證明兩點:第一,和現在的大象一樣,猛獁象每年要遷徙數百公裏,去尋找更好的牧場,因此,猛獁象群生活的地域廣闊,有很強的流動性;第二,猛獁象有很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氣候變冷,體毛就長,氣候變暖,體毛就短。

考古發現,猛獁象可以活到70歲。為了維持重達十來噸的龐大身軀,它們一生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吃草。

絕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早在公元前2000年,猛獁象就已滅絕了。關於猛獁象滅絕的原因,科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概括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火山爆發說。挖掘出猛獁象化石的地點,往往都是那個年代附近有火山活動的地方。科學家推測,某一次的火山猛烈噴發,將所有的猛獁象都活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了。

二、泥石流掩埋說。據氣象學家推算,大約一萬年前,地球雨水特別多,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泥石流,猛獁象由於體形龐大,多在穀地生活,最容易受泥石流侵襲,巨大的泥石流滾滾而來,將猛獁象活埋了。

三、氣候變暖說。猛獁象又名長毛象,主要生活在寒冷地區,猛獁象數量下降的時候,正好是冰川期結束和地球開始變暖的時期。兩萬年前氣溫開始上升,大約上升了7攝氏度,美國西南部的草地逐漸轉變成長著稀疏灌木和仙人掌的沙漠,披著一身厚厚長毛的猛獁象無法適應炎熱的氣候,被大自然淘汰出局。

四、人類捕殺說。12000年前,從加拿大北極圈內的領土到南美洲的南部都有人類居住,進入美洲的早期人類最有名的是克洛維斯人,他們的文化最先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遺址中發現的。克洛維斯人捕獵時會使用一種有凹槽的燧石長矛槍頭,而在不少遺址的猛獁象骨骼中,都曾發現過這種長矛槍頭。一些美國考古學家認為,正是由於克洛維斯人的過度捕獵造成了整個大陸猛獁象的滅絕。

五、疾病傳染說。當一種疾病傳入從未經曆過這種疾病的群體時,因為缺乏免疫力,這個群體極有可能很快就被滅絕。專家們從猛獁象的骨骼中提取DNA樣本,發現它們曾經遭受過類似狂犬病和犬瘟熱病毒的傳染。克洛維斯人把狗帶到了北美洲,極有可能是獵狗將病毒傳播給了猛獁象,致使猛獁象種族滅絕。